第T02版:专版

涅槃腾跃 今锡芳华

  3200多年前,泰伯在这里灌溉、排洪,开凿伯渎河,有历史学家考证,这可能是中国大运河最早一段;100多年前,这里开始出现民族资本工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20世纪80年代,无锡“一包三改”催生了彪炳史册的“苏南模式”……这些,都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无锡深厚的“家底”。

  城市的发展不能走向新与旧的博弈,而要让新与旧和谐共生,实现创新创造,融入时代生活。当下,无锡正通过“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精雕旧时光,续写新故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全面启动以来,无锡探索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守住民族文化根脉,在无锡,有着幽静的青砖路、各具特色的小巷、傍水而建的古屋、形式各异的古桥,逛个性小店、赏文创产品、听优美锡剧,新旧文化交融、碰撞,一个又一个老建筑成为文化新地标,成为世界了解江南文化的新窗口。

  初秋的阳光,用力照进木格花窗,投下一地斑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悉心守护着一处处古建老宅,它们犹如一道道时光之门,引领着人们读城、读人、读旧时光,也书写文化新故事。

  荣德生旧居

  位于梁溪区健康里16号荣耀花园内,建于民国初年,原是荣德生长婿李国伟的住宅。荣德生晚年长期居住于此,直至1952年7月病逝。旧居前后绿树掩映,整体建筑中西合璧,透着浓郁的民国风,低调、简约而庄重。1989年夏,李国伟的子女联名申请将该楼捐赠给了无锡市人民政府,经修缮布置后,旧居成为了展示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的平台。2021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对旧居进行了维护和重新布展,增添了重要展品和影视资料,而今,旧居对外开放,接受游客预约参观。

  顾毓琇纪念馆

  位于梁溪区学前街3号,始建于清末,原为顾毓琇故居,是世纪文化老人顾毓琇先生的出生地,2004年修复改建为顾毓琇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顾氏家族“一门五博士”在无锡传为佳话。这里承载着顾毓琇的传奇故事,展现着他在物理学术、文化艺术、教书育人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和杰出成就,更彰显了无锡钟灵毓秀的文化特质和尚文重教的人文精神。2019年1月,历时两个月保养修缮的纪念馆恢复开放。

  贺弄7号

  即钱少卿老宅,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传统江南建筑意境与现代设计理念,在对老宅修旧如旧的基础上,维持建筑外观原貌不变,同时,充分利用内部空间,运用虚与实、光与影、动与静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出“一曲朦胧江南意”雅致诗意的商用空间。老宅一进以东方元素及人文情怀为基点营造出文化空间,秉承自然、禅意,一楼为展厅、雅座,二楼为大师工作室及聚会空间;老宅二、三进为定胜堂餐厅,让市民游客可以在充满江南格调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本土菜肴。

  文渊坊

  位于梁溪区崇宁路112号,是无锡市中心的一座江南庭院,内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是无锡历史文化荟萃之地。而今,经过活化利用,重新修缮改造后的文渊坊焕新亮相,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通过雅玩、雅赏、雅趣、雅集等“文渊雅集”项目,开展诗歌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展陈活动,举办茶会、插花艺术等传统文化活动,开放“文笑雅堂”轻喜剧小剧场,建立“锡有瑧礼文创生活馆”,文渊坊“变身”为一个集书画、茶饮、咖啡、文创为一体的沉浸式文化艺术生活融合空间,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蒋氏旧宅

  位于滨湖区梁溪路38号,又名文昌轩,是一座始建于1926年的德式小洋楼,承载了老河埒地区的历史记忆,曾是原郊区政府和区政协办公场所。如今,经活化利用,老楼成为滨湖区首家五级人大代表之家。一楼为人大制度展示厅和人大书屋,二楼为代表接待选民、代表交流以及会议场所。这里的“人大书屋”,图书资源丰富,“人大制度展厅”内,还有数字化的沉浸体验,致力于营造“书香人大、集智前行”的氛围。文昌轩的活化利用,将文化传承与履职初心融入到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

  东坡书院

  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南麓,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买田讲学、意欲卜居终老之地。经活化利用,书院改造了功能室,布置起展陈,推出“文创”“茶寮”等吸引人气。书院还提升了配套设施,串联起周边景点,加深游客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充分展示闲适雅致的“陶式生活”。目前,书院有“东坡夜读”“东坡奇妙夜”“东坡书院开笔礼”“东坡小课堂”等覆盖各个年龄层群众需求的特色活动,常态化开设公益文化课堂,满足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恢复东坡书院的育人功能。

  祝大椿故居

  位于梁溪区伯渎港117号,地处无锡古运河和伯渎港的交汇处。祝大椿是无锡民族工商实业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祝大椿故居规模较大,建筑精致,特色明显,主建筑始建于清代,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变迁后,仍保存完好,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较为完整的清代名人故居,也是街区内故居中规模最大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现由梁溪区打造成了祝大椿故居戏曲音乐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内容改造、动线场景化提升、多元业态呈现等方式盘活文物资产,使其成为无锡首个名人故居文商旅体验空间。

  建筑设计大师顾奇伟:

  “提升城市的特点、个性,先要做的就是守本,守好无锡本土文化这个‘本’。文化地标,丈量着一座城市的真正高度,标识着城市的精神家园。”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顾江:

  “城市文化IP的提炼必须来源于传统文化,并注入现代化的精神内涵,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提炼、再创作。”

  市政协委员孙炜一: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历史文脉不只是几个传统地标,而是可以遍及寻常巷陌,让深入其中的人能够随时获得感受,文化传承才真正可感可实现。”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

  “文化是宅院的灵魂所在、引力所在,要通过对宅院的活化利用把书院文化、名人文化、教育文化等宅院所承载的特色文化激活。”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刘烈:

  “以‘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为契机,无锡正在提升重要建筑、特色建筑、纪念建筑、工业遗产等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水平。”

  江南蚕桑博物馆

  位于惠山区天石路88号西漳公园内,前身为西漳蚕种场。西漳蚕种场原名“三五馆”蚕种制造场,始建于1926年,是江苏省历史最悠久的蚕种场之一,见证了江南蚕桑业从传统家庭养蚕、作坊养蚕到走上工业化发展的历史。随着苏南地区缫丝业转型升级,该蚕种场逐渐萎缩,至2013年停工歇业。2014年,蚕种场维护修缮启动,并规划改建为江南蚕桑博物馆,于2017年7月开门迎客。博物馆除原样再现蚕种生产全流程外,还配套种植40亩桑田,为市民游客提供观赏、体验蚕桑文化的好去处。

  数读

  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风貌恢复和活化利用,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100个锡城古厝活化利用的典范,持续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无锡方案”

  无锡市拥有备案博物馆61家,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这一指标全省第一,为8.4万人/馆

  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公布的150处重要大遗址名录中,江苏省有7处入选,无锡占了2处,为阖闾城遗址和鸿山墓群

  2018—2020年,无锡实施了110处各级文保单位、共计150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在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遴选中,江苏省境内运河沿线8个城市共入选了81个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其中,无锡入选12个,是江苏运河8市中入选数量最多的城市

  策划: 江菊敏 吴晓亮 朱重阳 韩 玲

  文字: 朱重阳 韩 玲 张 月 胡志杰

  编辑: 于井泉 设计: 李湛肹

  制图: 徐 蓝 李湛肹

  组版: 吴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