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与泥相遇,以泥塑人

传统与现代相融,让非遗在校园“活起来”

  冬至即将到来,摆放在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中国泥文化特色长廊的节气泥塑又成了一道风景。只见冬至节气展示柜里,学生以捏泥人的方式呈现了一家人围桌吃饺子的温馨画面,包含人物、蔬菜、动物等丰富元素。展示柜上方还有冬至的解释名牌,正反面分别是注释和对应古诗。

  泥塑可塑人。近年来,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的柏庄实验小学不断探索泥塑教育的可能性,将泥文化融入校园、课程和实践,扮靓学生的童年。

  乐在其中:学生在校“玩泥巴”

  “玩泥巴”的童年充满趣味。

  “这节社团课我们继续以巾帼英雄穆桂英为主题创作泥塑。”12月18日下午,柏庄实小泥塑社团准时开始活动,美术老师季芳明确主题后就与学生共同思考和实践起来,无锡市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赵建高也到场悉心指导。现场,学生间讨论声不断,手上动作不停,脸上笑容不减,学生沉浸在捏泥人的乐趣中。

  读故事、品人物、深思考,正式开始泥塑课程前,学生已经认真学习过穆桂英以及相关人物的故事,这也是他们让手中捏出的每一个泥塑形象都惟妙惟肖的重要一环。

  “我们先用统一的人物模具印制身体,学生两人一组,加快速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合作沟通能力。”季芳表示,细节最考验学生的技巧和想象力。学生要根据人物特点,用搓和捏的方法使身体呈现出不同的动作,制作出符合人物身份的精美头饰。季芳观察到,学生还用彩纸、棉花和铁丝等材料制作武器等道具,让每个泥塑都更有看点。

  老太君、八姐妹、女兵、骑马士兵……目前,柏庄实小师生创作的穆桂英系列泥塑已经包含诸多人物形象,数目已有百余个并仍在增加。

  学在其中:把博物馆“搬”进校园

  校园面积有限,只要有心,可能性无限。带学生认真“玩泥巴”的柏庄实小就把泥文化博物馆“搬”进了学校。

  柏庄实小新校区建设之初,就有了明确建设目标:把泥文化融入校园各个角落,所有设计思路围绕此展开。天津泥人张彩塑、陕西凤翔泥塑……一条中国泥文化特色长廊包罗万象,学生每一次路过和驻足都是学习。除了分区域介绍各地泥文化的宣传栏,走廊还设内嵌展示柜,用于陈列各地泥塑的代表形象。长廊中还详细介绍了柏庄实小已经完成的泥塑系列作品,如新二十四孝、团阿福、戏文人物等。

  “校园就是一座泥文化博物馆,我们让每一个泥塑景点都有故事,每一条走廊过道都会‘说话’,让校园成为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柏庄实小校长周玲棣介绍,目前学校拥有“泥塑六景”,即少儿泥文化研究院、百和墙、中国泥文化特色长廊、二十四节气体验馆、课本里的中国故事主题馆和惠山泥人工作坊。

  在课本里的中国故事主题馆,记者看到了《木兰从军》《狼牙山五壮士》《我是中国人》等语文课文的泥塑场景,皆为学生制作。二十四节气体验馆中则展示着反映不同节气特点的泥塑场景。此外,还有多个在完善中的泥塑主题作品正陆续加入校园泥文化环境建设中。

  创在其中:“泥塑+”课程精彩纷呈

  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融合让泥塑课程更有魅力。

  俗话说“三分塑,七分彩,红搭绿,一块玉”,技法口诀代代相传,也被学生记住。六年的学习中,他们在精进泥塑技艺的同时还多了不少新体验。

  在柏庄实小,泥塑不仅能看,还能玩。近期,柏庄实小泥塑社团学生围绕穆桂英、不倒翁、皮老虎、车老虎、布泥娃和摇头娃六大主题展开创作。其中不倒翁、皮老虎等均为学校正在打造的泥塑新主题“泥玩具”中的重要成员。惠山泥人工作坊中,相关作品琳琅满目,花样百出。“在继续学习传统技艺外,我们尝试挖掘泥塑的潜力,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和实践平台。”周玲棣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跨学科”成为高频词。柏庄实小紧跟新趋势,在原有泥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开发的方向与路径。学校成立泥塑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泥塑+”方式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用泥塑讲述课本里的故事,让传统技艺和现代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一年多来,课程实践成果丰硕,铺满学校各个泥文化场馆的泥塑作品就是最佳证明。

  “让课程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用泥塑做到了。”周玲棣表示,以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研究为引领,学校积极探索泥塑课程的实践性和教育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果斐然。接下来,学校将持续聚焦“泥塑+”课程的打造,进一步丰富泥塑主题活动,设计制作系列文创产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