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以前一下暴雨,这里就成了一片‘汪洋’,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敢出门。”梁溪区惠龙新村312栋住户王老伯如今说起楼下那段积水路,仍有不少感慨:最深处可达50厘米,相当于成年人膝盖的高度,一楼居民家里进水,车库漫水苦不堪言。
一入汛期就担心内涝,这成了小区300多户居民多年的“心病”。昨天,这块“心病”被彻底根除。作为全市首个积水点定制改造项目,梁溪区海绵办去年为该小区专项设立了内涝治理工程,让曾经的“洼地”小区变成内涝积水改造示范点。
大面积透水铺装地面,35个新增停车位整齐划一并铺设植草砖,小区泵房粉刷一新,外墙上挂起一块显示屏,动态显示地下管网排水流量、海绵调蓄情况、地表积水变化。“前段时间看到一直在施工,没想到这么快就竣工了,还添置了电子监控设备,用心了!”居民刘女士住在315栋,以往只要一下雨,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这里一大片水池,如今踩着海绵铺装路面“心里美滋滋的”。
首先“动刀”的是陈旧的排水设施。“真正下功夫的改造在‘地下’。”中建科工该项目负责人赵思达介绍,将直径400毫米的主排水管道、两三百毫米的支管管道分别换成600毫米和400毫米,尺寸变大,排水就快了。此外,运用智能化水泵,根据降雨径流量的多少自动控制水泵启停,保证排水通畅。
解决内涝还需“治本”,打造有韧性的住区。“按照提高排水能力与增大涝水滞蓄空间同步进行的设计思路,根治这块积水点。”梁溪区住建局海绵办负责人说,将硬质停车位改成透水停车位,同时在停车位下方设计雨水调蓄池,当排水管道达到工作负荷后,雨水通过连管进入蜂巢调蓄池,一升一降,避免路面积水。
“这些地下空间里的‘精密合作’,通过一块大屏就能一目了然。”在赵思达的指引下,记者和小区居民一起查看了智慧云平台,“遇到暴雨,地面瞬时积水能敏感监测,并启动调蓄池储水,地下管网里水流变化全部可视化,后期维修也能精准定位,避免出现大面积‘拉链路’。”
问需于民,才能改到群众“心坎里”。惠龙新村位于石门路以西、钱阜路以东,F区310—325号区域曾是该小区出了名的“洼地”。眼下,“十年积水路”变身为“海绵花园道”。“期待一场大雨来检验海绵改造的成果。”居民们迫不及待想要体验大雨不湿鞋的舒适感。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在今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中,将根据居民意见,有针对性地推广此类“定制改造”方案。
(孙倩茹、见习记者 黄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