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人们正逐步实现“飞天梦”。在无锡经开区,将空天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加速产业布局,越来越多空天领域优势企业、优质项目在此聚点成链、共赴“星途”。眼光投向未来,业内开始思考:商业航天如何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引擎?峰会的圆桌论坛环节,来自产业、学界、资本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就此分享了各自观点和建议。
“很久没来无锡了,突然发现无锡已经成了空天信息技术产业的领跑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工局高分专项副总师赵文波这番感慨,折射出一个事实:在国家顶层部署的高分重大专项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两大计划之外,商业航天作为一支强劲的力量已经崛起。她犹记得,当初高分专项进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时候,遥感还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名词。经过重大专项的牵引、空基的布局,特别是2015年商业航天元年的快速发展,她深深体会到:一个产业的成长和国家的布局,会带动很多优秀的创新型企业的出现。去年国家启动对新一代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布局的研究,赵文波认为,未来空基的建设一定是民商联动,实现产业发展的高效率、低成本,需要考虑政府投资如何调动民间资源、商务资源,共同打造一个结构性的全新布局。
市场和政府要共同发力,也是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所持的观点。他表示,航天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而且从国家力量为主,到社会力量切入再到航天气象领域,已经迎来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他非常希望社会的资本、力量、效率和人才助力气象卫星的发展,以满足更全面的需求,政府部门则要更好发挥规划管理的作用。“市场和政府相结合,会对未来的商业航天城气象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市场强劲的力量”,中科星图这些年来的发展为在场听众提供了切实的感受。公司高级副总裁胡煜说,中科星图一直坚持空间信息数据应用为牵引,了解用户、了解需求并且深耕需求,形成了四大业务板块和气象、海洋、金融等多领域的应用场景构建;同时持续数字地球核心产品的开发,通过星图云打造一个开放平台,其目标是让大家用空间数据像用水电一样简单、便捷。在中游、下游已完成布局、形成规模的中科星图,将在全产业链上发力。
可以预期,商业航天将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原所长贺强提供了一组数据:到去年底,与商业航天有关的企业已达到11.3万家;去年发射了26次,成功率达到96%。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9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2.3万亿元。需要重视的是,航天技术的商业化过程中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很长的研发周期。贺强表示,区别于“国家队”,商业航天有着市场性、盈利性、科技性、独特性等特点,建议企业要培养资本意识,比如主动吸引VC、PE对企业开展考察交流,在证券机构指导下学习如何开展资本运作,以北交所、上海科创板和深圳创业板的发行上市标准来指导企业发展。从中科星图的实践来看,上市之后能够积极开展并购重组、不断培育高科技公司,会带来行业的突飞猛进。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军工与新材料首席分析师黎韬扬也给出建议。从商业航天未来各个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遵循低成本、高效率、微创新、快迭代的原则。从投资角度而言,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摒弃过去投行业、投赛道的粗放式投资方式,更多地去探究整个全产业链中真正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他认为,未来的产业一定会是差异化的发展,这也将是投资标的筛选的重要考量之一。
作为我国商业卫星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微纳星空,去年成功落户经开区。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恩宇感觉到,国家对商业航天,尤其是民营卫星火箭企业的支持,从前期的政策支持到给予实实在在的定单支持,又上了一个台阶。“未来商业航天公司要走得更远,还是要靠不断磨炼内功、做好产品。”企业的信心来源,不光是在技术层面的不断精进,还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微纳星空无锡厂房一年半完成建设、三年左右能达产,未来五年有望实现200颗卫星的整体产能。“我们很期待,未来商业航天、商业卫星在无锡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