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教育周刊

访出家校共育新路径 访出无锡教育新篇章

我市持续深化“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而家访,是教育的一次温情行走,是一次敞开心扉的倾诉,是一把沟通心灵的钥匙,更是爱与责任的不断延伸。日前,无锡市“万名教师访万家”暨“助人自助”项目推进会举行。推进会上,滨湖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家凤、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彩红和无锡市东林小学的班主任邵珊瑚分享了自己的家访经验和家访故事。

  “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是市教育局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通家校合作、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教师的实地走访,深度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带回家长的真实心声和宝贵建议,从而形成家校共育的双向奔赴。

  自2023年4月“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启动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已开展家访61.1万次,教师们做足功课,一次次走进学生家庭。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访出家校共育的新路径,访出无锡教育的新篇章。

  采访获悉,今年开学前,我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活动,走访了1.8万户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促进学校和家庭达成教育共识,并发放每人300元的学习用品,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公平与关爱。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市教育局将持续深化“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努力构建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有温度的教育环境,也期待与社会各界进一步深化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锡教)

  全员参与、全程链接、全面成长

  滨湖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张家凤

  自无锡市教育局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以来,滨湖区结合校情、师情,聚焦学生、家长实际需求,更新育人理念,整合多方资源,优化工作模式,构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整合”的家访工作新机制。

  以“家校协同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为引领,滨湖区把家访工作纳入到家校合育、学校德育的总体框架中来谋划考量,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实施。滨湖区相继出台了《滨湖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实施方案》等政策,规范家访的方式、频率和相关要求,每学期至少组织1轮家访、2次家庭教育指导行动,共同建立起学校和家庭之间同向而行的密切关系。

  在具体家访工作中,我们创新实施“1+1+N”的家访机制,即1名班主任、1名任课老师、N名相关人员共同家访。班主任在家访中负责全面协调沟通,任课教师积极参与,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和家庭情况,选择校长、中层干部、心理教师或党员教师等参与其中。滨湖教育的“1+1+N”家访组合有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的距离。我们不仅见证了家校关系的日益紧密,更感受到了教育生态的积极变化。

  因材施访,让每一次关爱直指心灵。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需求,每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成因。滨湖区不断改变粗放式、节点式的传统家访方式,强调个性化施策、过程性跟进,创新制订一生一策方案,将“精准”融入家访的各个环节,实现“访前、访中、访后”的闭环管理。

  家访前,老师会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确定家访对象和主题,预判问题症结,视情采用不同家访策略,制订细致完备的工作预案。在家访中,每一个上门入户的老师都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数、话中有术”。家访,让家长看到希望。同时,老师与家长共同直面问题,找到“有情、有理、有度”的解决策略。家访后还要注重整合拓展,学校、任课老师和德育部门一起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二次剖析研究,持续追踪每一个家访孩子的情况,动态调整策略,改进学校教育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关注和成长。

  家访是一场有温度的行走,一端是学校,一端是家庭,家访也是一份爱与责任的传递,是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校家社多方共同参与的护航行动。2024年春学期,滨湖区全区中小学参与家访教师8556人次,家访学生7.4万余人次。

  未来,滨湖区将继续完善优化校家社一体的“大家访”机制,进一步实化工作举措,拓展共育平台,携手共促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构建更加和谐、更有温度、更具幸福感的美好教育新生态。

  用爱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马彩红

  教育是一场爱与责任的旅程,而家访是这场旅程中一座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通过家访,我们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用爱去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探寻学生成长的轨迹,为教育注入更多的温暖与关怀。

  2023年,辅仁高中提出“百名教师访千家”的工作目标,建立“党政领导带头、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并明确要求:班主任要对本班学生做好全员家访,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家访。中层以上干部和班主任每月家访2—3户,其他教师每月家访1户。重点做好困难学生、重点关注学生、休学学生以及其他特殊学生的家访,将家访作为促进家校沟通、凝聚育人合力的重要方式,作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入户家访不是告状,而是送温暖和关心,送学校的教育理念。寒暑假是家访的主要时段。高一新生入学前,班主任就会走进学生家庭,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对学生的关心关怀送到学生家里。高二选科分班后,我们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信息,一起明确目标和方向。高三的寒暑假,我们会与学生和家长一起憧憬未来理想的学校,制订学习计划,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个性化指导,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平时,学生在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困惑需要帮助的时候,学校会随时安排家访,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和解决办法。

  家访的路上,每天都有收获和感悟。每叩开一扇家门,都像是开启一个未知的世界,那里有孩子们成长的秘密花园,有家庭温暖的烟火气息。

  我曾驱车十几公里,驶过坑坑洼洼的小路,走进葡萄园中的简易板房;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走进一间出租屋,看到孩子把小桌子支在床上写作业;在一个学生家里,听一个癌症晚期的妈妈诉说对孩子的牵挂……那种感觉跟在办公室听老师汇报学生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困难学生,学校坚持每学期必访。只有走进这些家庭,才知道他们需要怎样的帮助,才能把关怀送到他们家里。

  我深深体会到,上门沟通的效果比在办公室里训斥学生、约谈家长好很多。当我们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问题时,入户家访能够了解孩子家庭生活背景和近期生活情况,寻找孩子出现状况的深层原因。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次真诚的倾听,都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家访,是一场爱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感受着温暖,收获着感动。我明白,教育不仅是教室里的传道授业,更是家庭中的心灵交融。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家访工作,继续行走在家访的路上,用真心去聆听,用爱心去呵护,让每一朵花都在阳光下绽放,让每一个梦想都在温暖中飞翔。用爱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用我们的真诚与热情,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道虽远,行则将至

  无锡市东林小学班主任 邵珊瑚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27个年头,也是担任班主任的第27年。班主任的首要工作,是育人。

  如何才能多维度地了解孩子?如何和家长就“教育好孩子”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这就需要老师去孩子家里看一看,访一访。27年来,我把家访当作一项常规工作,走进了数百个孩子的家庭。

  老师需要访学生,走进孩子的世界。一个班级的40多个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等待老师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同时,未成年人的身心不够成熟稳定,我们要留心每一个孩子的情绪波动,有的放矢,正向引导。

  那天,我看到一个孩子的手臂上有两条青紫的伤痕,就询问他:“怎么造成的?”他答非所问:“不疼了!”于是,家访就定在了那一天晚上。

  这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家访当晚,他候在小区门口为我带路,还给我介绍楼下新认识的植物。来到他家,走进孩子的房间,一墙挺拔遒劲的书法作品震撼了我。他还给我一个去了皮、掰开的橘子。他热情好客、心细如发的特质,对老师无言的爱意,都是在家访过程中才展露的。

  家访是一个细致深入的沟通方式,有助于老师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差,适时给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家访那天,孩子爸爸告诉我,孩子遇到数学难题就发脾气,到深夜还是一个字都不写,还耽误了其他作业。由于孩子妈妈几年前生病去世,爸爸独自抚养,倍感压力。当天的数学题成了导火索,他又气又急就动了手。

  我把自己的经验跟孩子爸爸分享:“孩子心智还在成长发育中,有畏难情绪很正常。我们心态要平和,改变固有思想,允许孩子把心里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暴力方式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爸爸沉默了挺长时间后说,他打完孩子就后悔了,一夜未眠。我顺势把孩子拉到他的身边,细数了孩子的种种优点,告诉孩子爸爸温柔的安抚胜过疾言厉色。

  家访能改变老师对孩子固有的、片面的看法,对家长的各种抱怨和不解。深入一个个家庭,老师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家庭环境、学习氛围、教育理念,这让老师更能够从孩子和家长的身份去考虑问题,从理解的角度产生共情,寻求解决的办法。

  老师的肩上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但我坚信:道虽远,行则将至!家访,会解开彼此间的心结;家访,能促使老师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家访,更是老师和家庭间的一场双向奔赴。(杨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