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冬娅
最近,来自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新南威尔士大学的20余位专家学者带着一批先进技术及潜力项目先后走进深圳、无锡、上海进行科研路演。受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之邀,我市150多名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代表在无锡会场与澳大利亚专家面对面,共同打开国际科研技术成果交流之窗。随着新南威尔士大学无锡产业创新中心等国际科创合作平台落地,未来,将有更多中外合作成果在锡诞生、熟化并走向世界,为无锡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更多“科技力”。
对接成果与产业,开启国际合作新机遇
近日,在长三角工业芯谷举行的一场科研路演汇聚了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来自我市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150多名代表人员。3个多小时的会程里,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众多领域的十余个先进技术及潜力项目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无锡创新技术对接会”现场一一作出精彩演示。随后,路演技术专家与参会的企业、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代表们面对面交流,深入探讨项目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被誉为最具创业精神的大学,每年培育的初创企业超过40家,初创企业和专利申请数量稳居该国第一。在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新南威尔士大学位列全球第19位。2016年,在中澳两国时任总理见证下,科技部新技术中心的前身——科技部原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签署备忘录,共建火炬创新园。这次路演,正是新南威尔士大学2024火炬科研路演活动之一。今年,新南威尔士大学携优势项目,分别走进深圳、无锡、上海三地进行技术路演,就产业前景、合作模式、项目需求等洽谈合作。
无锡缘何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选择的中国三城之一?曾来访无锡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常务副校长菲斯克是这样表述的:“无锡是一座美丽又富饶的城市,既有传统产业支撑,又有面向未来新兴产业的全面布局,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强势学科高度契合。”
早在2017年,无锡就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新南威尔士大学首个海外研究中心——新南威尔士大学(宜兴)环境技术创新中心(下简称“新宜中心”)签约启动。经过多年发展,中心引入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大量技术成果已经在宜兴企业实现转化。本次率队来锡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科研与企业事务副校长福克斯也对此作出高度评价:“新宜中心的核心技术和服务惠及中澳两国社区。合作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丰厚的产出回报。”
带着展现大学的新技术和专业能力的希冀,新南威尔士大学团队又一次造访无锡,期望建立能够改变中国、澳大利亚乃至全球的知识型合作伙伴关系。无锡则敞开怀抱,以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拥抱由国际科创合作带来的更多可能。
链接技术与市场,绿色科技之果走向世界
新南威尔士大学引以为豪的新宜中心,同样也是无锡极为珍视的一项国际科创合作果实。中心以技术和科研为杠杆,集聚了一批优秀专家资源,成功解决了高浓度高盐度工业废水处理等一系列行业治理难题,研发的膜电容去离子(MCDI)等新型环保技术已在世界各地实现产业化落地。一头连接着世界领先的环保技术,一头连接着国内环保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新宜中心面向市场,倾听国内外环保企业的不同声音,通过一步步的技术验证,把一个个创新想法变为现实。
“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通过新一轮的投资和创新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相信未来一定能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环境技术应用的领导者!”新宜中心的“当家人”、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大卫·韦特信心满满。担任新宜中心董事长的大卫·韦特还促成了中心与澳大利亚北领地电力及水务局合作,在澳中部原住民社区进行膜电容去离子设备试验,同样取得了理想的试验结果。
今年,在新宜中心环境技术中试示范基地落成的基础之上,中心所在的宜兴环科园与新南威尔士大学进入新一轮合作。新宜中心研发的膜电容去离子电极智能化生产线启用,标志着中心在技术产业化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膜电容去离子技术是新宜中心研发的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化成果之一,另一个正在走向产业化的是数字孪生技术。
“我们正为电容去离子(CDI)系统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模拟孪生体’。这项技术具备对系统设备长期性能表现的预测能力,可实现对设备运行维护的优化。”在路演现场,大卫·韦特介绍,新宜中心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成功开发了“状态孪生体”和“运行孪生体”,用于实现数据可视化、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工作人员在宜兴环科园的控制室内,就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远程监控位于澳大利亚的污水处理站。
如果把科技成果转化想象成一棵果树的培育过程,那么科技之果是否能成功落地,需要考验它的“生长成熟度”。大卫·韦特说:“在技术成熟度的9个等级中,新宜中心可以实现科研成果从‘3’(技术概念验证阶段)到‘8’(完成实际产品的使用环境验证阶段)的转变,即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完成技术升级,走向市场。”
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有组织的科研”
新宜中心是无锡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创合作的一张代表性名片。随着火炬科研路演不断带来国外高校的最新优势技术,未来将可能有更多合作成果在锡落地。如何在无锡的科创热土之上培育出更多“新宜中心”?市产研院院长胡义东指向“有组织的科研”。“国际科研合作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要形成一定的体系,进行有组织的科研。”胡义东说。
在这一目标下,今年3月,市产研院、新南威尔士大学、锡山区就共建“新南威尔士大学无锡产业创新中心”进行了三方合作签约,形成多链联动、协同支持的良好运作机制,助推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创项目在锡落地、加速成长。市产研院还聘请大卫·韦特教授和中澳火炬创新园主任王远博士作为项目经理,持续推动无锡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在概念验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就在上个月,市产研院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同成立的产业概念验证基金在悉尼签约设立,这是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首个在海外设立的产业概念验证基金,同时公布了首批获得支持的4个概念验证项目,覆盖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重要领域。
今年8月,又一家国际科创合作平台——中韩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进驻长三角工业芯谷。从市产研院了解到,中韩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我市与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合作的桥梁纽带,依托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韩国高校、企业等资源,聚集韩国半导体等优势领域技术、人才和项目,将提升无锡半导体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导入一批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企业。未来,中心将聚焦半导体原材料、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实施“靶向引才”,并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市产研院及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合作,攻克技术难题,促进韩国关键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在锡转移转化。
截至目前,市产研院已经与6家海外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2家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吸引集聚海外优质创新资源为无锡赋能。“我们将与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集聚海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以有组织的方式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展示无锡开放、活力、创新的城市魅力。”胡义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