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从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强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出台了《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方案》,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市打造重大产业50个“集中连片区”和50个“聚合发展区”,整备3万亩以上连片净地,建设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定制化产业载体空间,构建“特色园区+连片净地+工业上楼”的立体保障体系,推动“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为重大项目招引落地、优化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提供更有力的空间保障,以“空间智变”推动“发展质变”。
储备连片净地做大项目招引“资源池”
“‘空间焕新’的本质是为‘产业焕新’服务。”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人士介绍,当前无锡正加快建设“465”现代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全域功能区建设,加速布局新兴产业,这都对产业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市启动了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构建了包括1个行动方案、1个专项规划、1套支持政策和3项技术指南在内的“1+1+1+3”实施体系,通过“规划布局—产业引导—空间供给—品质设计—转让监管”的全链管理模式,重点打造50个“集中连片区”和50个“聚合发展区”,推动产业空间提档升级,让“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有好空间”。
采访中了解到,根据专项规划,我市已研究形成市、区两级“连片净地+工业上楼”片区方案,力争在市级层面,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需求,规划一批千亩以上的高能级连片空间,全力满足链主类企业的空间需求;在区级层面,则结合各板块特色,在主导产业集聚区内规划一批交通条件好、产业配套完善的百亩连片用地,试点推行“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共生。
目前我市结合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已试划了50片“连片净地”,作为招引重大产业项目的“资源池”,首批拟整备推出的连片净地共有12片,其中无锡经开区太湖湾信息技术产业园北片区、锡山区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等6片净地已启动建设。
“工业上楼”有了产业引导和设计指南
位于珠江路67号的圣丰联智谷产业园,是新吴区去年投用的“工业上楼”项目之一,是由民营企业盘活老厂房改建而成,建有六栋4层、两栋10层和两栋16层高标准厂房,致力于打造集总部、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综合体。
今年6月,无锡瑞斯达电气有限公司将企业的研发、生产和测试车间以及仓库一起“搬进”园区9号楼9楼。“我们主要是做净化门和工业风扇控制器的,产品研发和成品装配、检测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都在这里,而对环保和设备载重等要求较高的环节,则外包给代工厂。”企业负责人卢长龙表示,便利的交通和写字楼般的干净整洁环境让他一眼就相中这里。
圣丰联智谷产业园董事长周建强表示,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像这样的“工业上楼”项目很适合科技含量高、又希望将企业布局在城市核心片区的中小企业,(下转第2版)
以“空间智变”促“发展质变”
(上接第1版)“差不多每周都有两到三家企业来咨询入驻事宜,项目很受市场欢迎。”
为推动“工业上楼”,此次我市统一制定了《“工业上楼”产业引导指南》和建筑《设计指南》,明确了“鼓励上楼”和“不建议上楼”等产业目录,规范“工业上楼”产业用房及配套公共服务、特色园区等建设要求,为地方合理把控提供技术指引。
比如,在“产业引导”方面,我市提出将环保安全、设备载重、垂直交通、减震隔震和工艺需求“五要素”作为评估某个产业是否适宜上楼的标准;为提高空间品质,鼓励各地开展城市设计,支持统一规划建设产业邻里中心,统筹布局研发中心、商业办公、人才公寓等综合配套设施,在确保工业主导功能的同时,可适度优化配套服务设施的功能比例,促进生产、生活等多业态融合。
会上获悉,无锡市区已启动建设“工业上楼”项目29个,其中锡西高技术制造业集聚项目、中国电子(无锡)数字芯城一期先导区等项目将于今年建成投用。
鼓励多主体参与载体开发和存量盘活
为吸引多主体参与载体项目开发,我市拓宽了拿地主体要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成熟产业运营商、原产业用地使用权人等各类主体均可来锡参与产业空间的投资、拿地和开发建设,各类政策对所有投资主体一视同仁;特别是大力支持存量工业用地的改造提升,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自主改造为“工业上楼”等载体项目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并根据适用情形,优先提供产业奖补、地价调节、税收优惠、REITs补贴等政策。如今,中电海康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朗新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优质的民营科技载体相继涌现。
在项目审批环节,亦有诸多利好政策。根据《“工业上楼”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施指南》,我市优化并联审批流程,深入推行“拿地即开工”“交付即投用”等惠企举措,符合条件的项目拿地后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开工前的审批手续。此外,我市还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完善入驻企业遴选监管、产业用房分割租售、园区运营服务等全链管理机制,支持拿地主体根据亩均税收等完成情况阶梯式提高分割转让比例,在规范管理的同时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机制活力。(王怡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