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梁溪河“十里画廊”,举目远眺,桥水相连、驿站丰富、城园一体;来一场Citywalk,低碳绿色、环保节能的城市建筑令人心生向往;放眼城乡大地,从“公园城市”到“美丽乡村”,绿色、韧性、友好、宜居鲜明特色已然成为无锡一张闪亮的名片……
展开无锡城市更新“画卷”:基础设施改造焕新、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公园绿地打造升级、美丽乡村生态重塑皆离不开一个“绿”字,绿色低碳、生态友好成为贯穿城乡建设的“关键词”,在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更多“绿色动能”,释放生态价值,提升市民宜居获得感,构建富有江南特色的“数字游民”社区,精绘可持续发展、有生命活力的“美丽无锡”城乡画卷,无锡正执笔泼墨。
公园城市,全域皆景区
“墙上博物馆”唤起无锡人的运河记忆,运河轻驿、七箭阁等公厕名称令人耳目一新,“最美学径”和“最美家长等候区”为周边接送孩子的家长提供了诸多便利……原先功能单一的滨水空间成为附近居民打卡充电的“活力磁场”,沿着古运河(东门段)向西,运河“水客厅”画面逐帧绽放。
公园绿地是最普惠的民生。细阅城市绿化“成绩单”,一大批新建、改扩建的公园、绿道、绿地名单印证着无锡城市更新的进程。去年一年,我市新建68个公园游园和口袋公园,新增绿地面积251公顷,新建城市绿道36.2公里,如今,出行500米就能随机“解锁”一个绿色空间,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基本实现全覆盖。
扩展绿色版图的同时,高品质绿色空间接连涌现。滨湖区的隐秀路轻氧休闲游园内的绿道、慢跑道、通行道“三道”有效链接了大丁佳苑小区、大丁儿童友好公园。轻氧休闲游园为市民提供低强度、轻健身的锻炼场所,与一旁的大丁儿童友好公园形成功能互补,共同构成了全龄友好的公共游园体系;作为我市首个无障碍体验主题花园,晨曦花园充分考虑视障人士需求,完善无障碍服务设施,并引入以听障人士为主体经营的“听见爱”咖啡茶饮品牌……量质并举,“全域皆景区”的理想愈发照进现实。
“城市更新进入‘存量阶段’,要实现从‘空间加法’到‘效能乘法’的转变。”市政园林人士指出,虽然无锡各项城市绿化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对比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仍需丰富高品质绿色空间的供给,进一步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美丽城市”,一方面要持续扩大“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面,充分挖掘桥下空间、道路绿化潜力,对中心城区、老旧小区、主干道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提升改造,让更多“微绿道”“微绿地”“小微公园”点亮百姓生活;另一方面要聚焦群众需求,在公园绿地内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直饮水、无障碍和儿童友好设施,进一步探索公园游园+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绿色更新,低碳新发展
立春乍寒,航拍镜头下的无锡奥体中心“一场两馆两中心”轮廓初现,6万座主体育场采用全钢结构骨架,搭配薄如蝉翼的膜立面,与周边生态湿地和太湖美景融为一体,从建筑施工到建筑本身的全流程绿色低碳工艺,为城市再添一座大型绿色建筑。
翻看“绿色”数据令人赞叹: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70%以上,降低能耗,大幅减少建筑垃圾,光伏屋顶年均发电量超4万千瓦时,综合节能率超78%。拔地而起的奥体中心只是我市绿色建筑的一个缩影。不久前,奥体中心、蠡湖未来城零碳规划展示中心、市妇儿中心等8个项目入围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无锡(国家)软件园五期9号楼入选全国32个零碳建筑项目清单。
放眼城乡大地,“绿色低碳”的更新内核让城市韧性满满。一座座散发着“绿色”气息的大型综合场馆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双碳”示范者。绿建连点成片,“双碳”示范区光彩夺目,根据规划,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2平方公里内将开建107万平方米绿建,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率12%,力争2028年率先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
低碳绿建与产业发展美美与共。近日,位于无锡经开区的中瑞生态城双碳示范街区施工一片火热,该街区是国内首个木结构及低碳建筑产业集聚双平台和环太湖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未来,这里将围绕“双碳”产业布局,加速打造碳中和前沿技术应用与实践场景试验田。“这样的绿色产业园区已成为无锡项目招引的独特风景。”业内人士说,比如,太湖湾科创带上的“公园里的科技产业园”海冠智谷,坐拥4.5万平方米的城市休闲绿地公园,眼下,园区蝶变成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累计注册企业140余家,注册金额超44亿元。
“通过对用能设备、智能运行和能源综合监控改造,建筑面积12.18万平方米的市警务中心可年节能639.9吨标准煤。”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继续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公共建筑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方案及设备更新,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从大型公共建筑、高品质住区、绿色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到老旧小区、城市功能区焕新改造,绿色智慧化理念开始深入肌理,美丽无锡建设的绿色之路令人心潮澎湃。
美丽乡村,宜居更宜业
春节期间,乡村休闲景点人潮涌动,宜兴窑湖小镇、锡山荡口古镇、惠山天上村前等火热出圈。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景致,宽敞通达的公路、干净便利的吃住环境,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往打卡,不少景点日人流量上万。
“重塑乡村美学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要以生态美引来更多城市人群和城市资本、资源,加快与城市融合。”市农业农村局规划建设处人士说。今年我市将按“五园五区六带”规划、镇村规划等,系统调配城乡空间要素供给,重点打造宜南“茶乡竹海山水画廊”、锡东“稻香吴韵”、惠山“江南桃花源”三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片区,对“五百里美丽乡村风光带”的特色节点进行美学设计,使乡村风貌进一步提升、公共设施进一步优化。
今年,各地还将因地制宜对相关村庄的道路、景观和水电气等统筹建设,运用艺术元素唤醒乡村公共空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风景线或精品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全年计划培育54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锡山区严家桥村,一批老旧农房面貌出新,10多条河道完成水里、岸上系统整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去年村里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创收数百万元。“是持续多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三清三治’专项行动让乡村有了新气象。”村党总支书记朱斌说。今年村里将分批对100多户农房按节能、绿色要求进行改建,塑造安羊路美丽观光带的“明珠”。
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表示,建的同时要加强管。我市将对私搭乱建、无序种养等现象加强整治,对农村公厕等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并逐步推行市场化、专业化保洁,使乡村长治久美。今年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要达7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要达90%以上。
释放田园生态“数字活力”是眼下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业内人士介绍,我市将在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数字游民”社区,吸引优质青年“创客”群体旅居,让乡村变“享”村、流量变“留量”,推动美丽乡村培育,催生更高质量的美丽经济。
(孙倩茹、朱雪霞、姚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