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江阴徐霞客镇和惠山区交界处远眺,塔塔相连,各类电线密集排列,仿佛置身高压铁塔“丛林”。当一个白色塑料袋随风飘至特高压线路,无人机立刻采取行动,对准隐患处快速处理。昨天从国网无锡供电公司输电中心获悉,自去年超强台风“贝碧嘉”“普拉桑”袭锡以来,该部门对全市异物隐患展开了“地毯式”巡检,并针对1962个隐患点位形成450份“病情分析报告”。守护电力输送“超级动脉”,大棚、彩钢瓦等异物隐患目前均已按最新标准完成加固处理,“靶向发力,未来将探寻特高压、密集通道异物隐患治理的治本之策。”无锡输电中心主任黄薛凌说。
数据显示,我市特高压线路长167公里,密集通道线路总长33.1公里,占全省四分之一,特高压异物隐患占全省40%,全市输电主网呈现异物隐患点多面广的特点。近年来,超强台风或强对流天气频发,对特高压和密集通道的韧性指数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台风季,我市输电主网整体运行情况良好,但市区部分110千伏线路出现不同程度的跳闸情况,违章搭建的彩钢瓦房被风吹起,导致附近市民用电受影响。”黄薛凌介绍,随着使用年限增加,电力杆塔面临“老年病”,再加上以前部分电力铁塔仅能抗住每秒25米的风力,已无法有效应对连年“升级”的自然“考验”。
焕新升级的220千伏蠡扬线5#高压铁塔附近,原先老旧的电力杆塔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线路和一个能360度转动“脑袋”的“电子眼”,“电子眼”能从四面八方对线路进行24小时监控。随着一系列操作,500千伏阳岷线上悬挂的塑料地膜被安全处置,无人机作业员小王再次圆满完成了消除安全隐患工作任务。借助卫星定位,异物隐患处理的范围扩大到1公里。“空天地所有巡检模式下搜集的异常情况,都会统一汇总到输电运检管理平台。”昨天下午,在无锡输电智慧运检监控中心,数十名工作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子屏幕,各种输电线路的异常情况正滚动播放。立体化巡检模式布下“天罗地网”,对全市1962个隐患逐档编号、标注位置、完善信息,形成“一患一档”报告,让隐患无处可逃。
利用无人机、激光炮可快速处理临时性游离异物,如何从根本上降低异物隐患“上天”概率,提高输电主网的抗压能力?“无锡土地资源紧张、寸土寸金,以前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好‘菜篮子’稳定供应,建设蔬菜大棚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邻近特高压线路和密集通道线路问题不大。然而狂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一旦突袭,棚膜、彩钢瓦等游离异物就很容易变成导致输电主网故障的‘元凶’。”业内人士分析。
“以前菜农不理解为什么要费很多工夫去加固大棚,经历了去年台风,现在有的农户主动上门,让我们帮忙加固大棚顶部。”黄薛凌回忆道,去年台风季来临前,供电部门协助市区面积最大的大棚区锡山区台创园紧急加固大棚,即便台风期间风急雨大,棚膜也牢牢“焊死”在地面,该片区没有出现游离异物“飞上”输电线路的情况。超前规划,未雨绸缪,前不久,国网江苏省供电公司出台了《特高压直流线路通道隐患治理工作方案》,《方案》明确并提高了现有大棚、彩钢瓦、地膜、防尘网的加固标准。目前我市已完成特高压、密集通道线路周边30米范围内大棚、彩钢瓦的全量加固治理。黄薛凌表示,今年将联合城管局、农业农村局、属地政府部门等,在台风季前聚焦数量多、面积大的“硬骨头”隐患,展开多轮排查和隐患消除,扩大输电线路的整治范围到300米,以更高标准把游离异物狠狠“按在地上”。
治标更需治本,当前,供电部门正通过拆除清理、土地置换等差异化整治手段,因地制宜减少特高压、密集通道附近的大棚。前不久,电力班组巡视人员发现晋家晋港线191#杆塔周边出现土地平整情况,与农户沟通后了解到该地块将搭建大棚种植西瓜,在供电方、镇政府、村委多方协调下,该地块将不建大棚,改种水稻。电力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对零星异物、承诺拆除后不再新建大棚的,供电部门采取一次性拆除措施。针对大棚密集区,将尝试采取租赁手段改变土地用途,比如原来种蔬菜要盖大棚,现在改成种水稻、小麦等露天作物,以实现大棚拆除,尽可能减少游离异物“上天”概率。(姚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