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典型案例。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总是“花样百出”,一些不法商家不仅在成分配料上弄虚作假,还在产品包装宣传上玩起了“文字游戏”。科技与“狠活”逐渐走上舌尖,即使不少消费者被迫当起“成分党”,也很难避免中招。
一些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闻之色变,但事实上,在剂量与范围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够降低制作过程中的营养损耗,便于生产、加工和运输,提高食品质量与稳定性。要让消费者树立起正确的“成分意识”,对添加剂有科学、全面的认知。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我市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讲座、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页等形式,增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但食品安全知识素养的提升不能仅靠“3·15”这些关键节点,也不能仅将科普环节停留在表面。学校和社区街道等部门应将食品科普纳入常态化的系统培训体系,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主题讲座,推荐有关的书籍、视频等优质内容,并邀请专家学者走进社区进行答疑,培养消费者关心食品成分的基本意识。
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加强监管是重中之重。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监管部门应建立起常态化专项检查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并多渠道开通投诉平台,倒逼商家重视食品安全。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开发“全国食品安全举报系统”,将于5月份正式上线开通。相关部门可以采取透明化监管举措,如鼓励骑手监督、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等,着力破解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