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高校持续扩大“朋友圈”,产教融合“双向奔赴”

我市政校企协同共筑科创高地

  4月11日,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签署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多个平台,开启产科教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采访发现,在锡高校近年来将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嵌入区域产业链,与地方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双向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校企联合激发新动能

  当天在活动现场,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签署了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协议,举行了“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人才培育基地”授牌仪式。校企双方还联合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实习基地”“就业基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揭牌。无锡元核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航联检测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两家园区企业与学校集成电路学院和智能制造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备忘录,进一步深化集成电路、智能制造领域的定向人才培养。学校各二级学院与园区企业代表深入了解双方在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领域的优势与成果,围绕人才需求、实习就业、技术研发等展开了深入交流。

  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作为无锡高新区总体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致力于“做平台、强服务、聚产业”,目前聚集各类科技企业400多家,人才需求持续攀升。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以“立足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为办学宗旨,打造的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移动互联等六大专业群精准匹配高新区产业集群。

  校企联合,如何确保“产科教协同发展”落地见效?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总经理杨小军介绍,园区将与学校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多个平台落地,实现多点开花。通过专业服务解决企业精准招聘难、人才培育周期长、技术创新慢等痛点,通过特定企业课程培训、岗位实训等多重举措,建立学校孵化人才和企业嵌入学校的双嵌入平台模式,为园区及入园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学校将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客座教授,并派出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建设“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双向融合平台,构建“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生产”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学校与无锡高新区共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及学校与知名高校和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的无锡高新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并降低沟通与服务成本,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开启的全方位合作,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赋能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华裕良说。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阙尧尧表示,此次合作是赋能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企资源整合,共同打造产科教协同发展的示范标杆。

  产教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在锡高校坚持产教城深度融合、政校企紧密合作的路径,近期新举措、新动作频频。

  本月初,无锡学院联合无锡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协会启动“政校行企协同·智能制造领域大学生强技行动计划”。据悉,该计划由学校与市人社局、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协会、无锡技师学院四方联动打造,通过打造多类特色课程,构建“技能筑基+产业实战+就业直通”培养体系。今年以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数据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成员王海荣带着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来到无锡蠡湖新质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企业产品“检验+泄漏测试+装配”三道生产工序进行自动化集成改造。此前,学校物联网工程学院为该公司研发了智能立体仓库,可通过AGV无人叉车实现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24小时不间断高效开展仓储作业,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省资金50余万元。

  数据可以直观反映出校地、校企双向赋能的成果。2024年,江南大学与无锡市签订科技服务合同717项,合同金额达1.705亿元;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在锡科研服务项目96项,到账金额达5741.463万元;无锡学院、太湖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锡科研服务项目合计628项,合同金额达1.149亿元。其中与无锡学院2024年校企合作有实质性技术交易的企业超200家,无锡本地企业占比超50%,科技成果无锡本地转化率达88.7%。无锡职院2024年纵向与横向科研经费项目到账经费突破5000万元。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架构“科院+”集成化创新体系,近三年完成技术服务项目467项,到账经费近3800万元,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平均为77.46%,对口就业率平均为74.38%。

  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在锡高校专业布点达到554个,其中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53.5%,覆盖了全市重点产业领域。与此同时,在锡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科技成果在锡转化率持续提高。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高校与在锡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合同合计1966项,合同金额达到4亿元,毕业生留锡就业率超过35%,为地方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我们将持续推进在锡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提速提能,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此外,我们还在推进制定关于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相关指引性文件,推动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