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春贤
“无锡,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江南名城,人工智能正快速向教育领域渗透,从课堂到管理,从学生到教师……”以上内容由记者与AI对话后提炼而成。今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锡城校园引发热潮,学生收获前所未有的“神奇”学习体验。
当下,AI浪潮奔涌,无锡教育怎样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
神奇课堂 知识变活了
梅村实验小学的数学课上,一堂关于“周长固定时面积最大化”的探究之旅,随着教师周馨怡轻点屏幕开始了。一组动态长方形跃然眼前,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拖动滑块很快找到了答案。一名学生惊叹道:“图形动起来,知识就‘活’了,我一下就记住了!”“以往在黑板上画上10个长方形都难把极值问题讲清楚,有了AI助力高效多了。”周馨怡说。
类似的场景遍布锡城学校。刘潭实验学校三年级语文课上,教师曹禹利用AI让叶圣陶的照片“开口”讲述生平;无锡经开区华庄中心小学的一堂英语课上,AI化身“数字学伴”为学生定制配乐诗歌;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教师吴香在讲评四年级习作时,用AI作文智能评改系统快速获取全班数据并精准定位教学重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宜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师陈梦斐用AI轻松实现作文10分钟批改并提供精准分层辅导,班级均分提升12%……AI赋能的课堂变革了知识获取的方式,城乡教育间的差距在悄然弥合。
教育管理同样因AI变得更智慧、更精准。市教育局去年在部分学校试点安装基于AI语音识别与物联网技术的防欺凌系统,为学生筑起一道无形的防护墙。梁溪区于本学期启用的全市首个区级“护校安园数字化指挥中心”,有了AI加持,实现校园安全管理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预防。此外,今年市教育局推出的涵盖政策咨询、学业辅导等多类服务“锡教通”教育大模型,上线数字人“小锡老师”,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可以解读政策、解答学业问题等个性化服务的免费教育智囊团,让教育更显温度。
教师求索 争当破壁者
“试着用文生图的方式生成‘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再通过图生图拓展创作……”前不久由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场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专项研训中,直属学校首席数据官们认真学习,将所学应用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
探索AI赋能教学,成为我市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风尚。2024年,市教育局实施AI教育师资培育“十百千”工程,今年升级为“百千万”工程。今年,市教育局还推出了“数智赋能·未来课堂”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系列研训活动,全年规划10余个系列、数十场次培训,助力教育工作者掌握AI在办公、教学、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全市各校同步开展理论与实操兼具的师资培训,推动探索“AI+教育”新样态。
更多无锡教师主动当起了AI赋能教学的“破壁者”。无锡市第一中学数学教师黄荣寒假期间钻研了12款AI软件,开学后已能熟练运用AI辅助教学。“未来已来,只有积极拥抱新技术才不会沦为‘局外人’。”他说。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支持部主任张吉每周都深入各教育集团,与老师们共研AI进课堂的方法,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意。无锡教师的探索成果走向了全国舞台——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论坛”上,9位无锡教师通过现场展示,呈现了我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全国同行认可。
全域布局 勾勒新图景
AI浪潮奔涌,老师会不会被取代,如何培育更优秀的孩子?“AI是技术,育人才是核心。”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敏如是回答。她以“种子破壳”比喻AI赋能教学:“技术是外力,破壳靠内力。教师有了AI支持,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激发学生的生长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保持想象力与创新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对无锡教育抓住时机、深化AI+教育改革的速度与力度赞赏有加,“把新技术用于教育,能让更多孩子受益。”
我市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同时,教育部门及早谋划、当“AI+教育”的行动先锋,设立了“AI+教育”推进小组,统筹多部门形成前进矩阵。去年,我市出台《无锡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推进的核心任务与路径。依托本地产业优势,我市已开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85门,协同建设枢纽实验室,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增设中小学人工智能副校长。
各县(区)联动,出台了关于AI赋能课程、师资、评价等20余份文件,形成AI赋能教育的驱动力矩阵。无锡经开区2021年就联合高校、企业研发了覆盖小学和初中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梁溪区于2023年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各地行动加速,新举措频出:梁溪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的创新行动;新吴区发布了全省首个区级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纲要;滨湖区发布课程开发指南,构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贯通式培养体系……
面向未来,无锡在AI技术加持下,探索AI生力军培养的新模式,加速重构教育生态。“无锡教育以‘技术为翼,育人为本’,将探索‘AI+教育’更多可能,培养国家所需的未来人才。”市教育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