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无锡“甜”何以席卷北京高校

——解码“味蕾风暴”背后的青年人才“锡”引力

  □本报记者 陈菁菁

  眼下正是春招季,当各大城市以传统招聘会展开人才争夺时,无锡却以一场“江南味道的沉浸式体验”叩开北京高校大门。从清华熙春园排起的长龙到人大食堂里此起彼伏的赞叹声,这座“甜都”以“酱排骨外交”重构城市引才方程式——数据显示,清华专场50道江南美食卖出超18800份。这场味蕾风暴背后,折射的正是无锡对“青年人才吸引法则”的深刻洞察:与其用政策条文说服,不如以城市温度打动;与其强调产业实力,不如先让青年感知生活魅力。

  北京学子有多爱无锡这口“甜”?

  “无锡菜和印象中的江南一样,小而精致”“在小红书看到无锡菜的美图,必须来尝尝”……昨天是“无锡有点甜”无锡美食进高校系列活动中国人民大学专场第一天。中午,开餐时间还未到,师生们就已冒雨前来驻足排队。他们中,既有无锡籍学子赶来尝尝家乡味,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带着对“有点甜”的期待和好奇跃跃欲试。

  “这勺糖既要体现无锡甜,又要适应北方味蕾。”无锡君来湖滨饭店副总经理、锡帮菜制作技艺非遗传人朱建介绍,清早6点,无锡大厨们就已开始熬制酱汁、擀面和馅。为了适应师生口味,团队将传统糖度降低15%,并通过用心烹制来激发焦糖香。这种创新受到师生欢迎,纷纷赞叹:原来甜味能如此层次丰富!“这勺糖调的是滋味,更是城市引才的诚意。”市委人才办工作人员道出玄机。

  这段时间,无锡君来洲际酒店特色风味菜厨师长谢晓忙得不可开交。他回忆,上周在清华大学举办美食活动的5天里,卖了将近6000块无锡酱排骨、5000只肉酿面筋。“今年的春晚带火了无锡菜,大家都想来尝一尝。”他说,为了这口地道的“无锡味道”,厨师团队提前一周抵京准备,将后厨改造成临时的江南灶台。

  数据显示,清华的无锡美食档口累计接待师生约8000人次,推出的50道江南美食共卖出超过18800份。其中熙春园零点小笼包超2400只、脆皮玉兰饼1500只,(下转第2版)

  无锡“甜”何以席卷北京高校

  (上接第1版)清芬园食堂仅惠山萝卜丝酥饼就卖了5700只。

  美食为媒“编织”全国人才引育网

  这场跨越千里的味觉邀约,不仅是江南风物的展示窗口,更是无锡引才聚智的生动注脚。

  才结束期中考试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大一学生荀顾之说:“刚一进餐厅,就有专业人员介绍人才政策,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爱才热情。”他说,从人才咖啡优惠、地铁通勤两元封顶,到人才公寓免费住宿及租房、创业补贴,无锡在“医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上为青年人才提供的福利十分具有“诱惑力”。

  这次,无锡不仅为吸引青年学子而来,更为服务高校教职工等高层次人才而来。熙春园餐厅作为清华教职工常去的用餐地点,这里也贴心准备了“爱才好礼”,让老师们体验“胃与心的同频共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张牧寒“一口入魂”的感慨,揭示出以美食作为情感媒介的独特价值。他说,从食物的“甜”到政策的“暖”,构建起了“知道—喜欢—愿意”的城市营销链,让城市形象从抽象的GDP数据转化为了具象的温度记忆。

  从2024年北大首秀到2025年清华、人大专场,我市坚持运营“无锡有点甜”品牌化活动,这种不急功近利的耐心,恰是城市与人才“双向培育”的关键。“传统的人才政策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无锡通过味觉记忆、文化符号建立情感联结,形成‘第二故乡’的心理认同。”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袁晓雷表示,我市今后将通过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西三角布局的四大创新合作中心,精准覆盖30个重点城市、100所“双一流”高校,持续开启“甜蜜之约”,让师生在烟火气中感受无锡“宠才”之道,织就一张覆盖全国的人才引育网络。

  向年轻人解码可触摸的“城市DNA”

  谁能想到,名校师生排长队不是为了抢课,而是为“撸”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笼包毛绒玩偶——“锡小笼”?无锡深谙如何激活Z世代的情绪共鸣。

  在学子们大快朵颐的同时,一旁的“校园美食文化节互动市集”同样人气火爆。肉骨头、青团子、梅花糕……无锡“人才五小福”限定玩偶自带“城市基因”吸引大家驻足。不久前新成立的城市IP联“萌”新朋友也亮相市集:穆桂英糕团、水军锅巴等老字号和本地零食唤起乡愁;东林文旅的钱锺书主题文创彰显人文底蕴。

  “这些萌物就像城市解码器,让我瞬间记住无锡有三宝!”大批学子手持无锡城市限定文创拍照打卡,并在社交媒体晒出好物攻略。小红书的自发传播、人才玩偶的二次元表达,这种“官方策展+青年共创”的模式,让“青年友好型城市”的面貌愈发清晰。

  美食与音乐的“神仙联动”,将城市魅力推向高点。4月19日晚,吴风清韵——无锡交响乐团清华大学专场音乐会在新清华学堂举行,现场掌声雷鸣。“白天用味蕾记住酱排骨的甜,晚上用耳朵听见太湖的浪,这波体验直接拉满对无锡的向往值。”有清华学子表示。

  城市对青年的诚意,更藏在不经意的消费场景中。“下班吃顿火锅,出示人才码能打折,饭后还送了杯奶茶。”“95后”工程师小袁在无锡入职不到半个月,就以“人才”身份享受到了城市礼遇。她所体验的,正是无锡首批“人才友好型商户”带来的贴心服务。最近,滨湖万象汇集结37家餐饮门店上线人才专属优惠,拉近与青年人才的距离。“我们让人才政策真正变成日常生活中的‘软性关怀’。”市委人才办相关人员介绍,活动两周已兑换超1800份人才专属礼券。

  以美食为媒构建情感联结,用文化IP强化身份认同,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生活温度。这场从“抢人”到“润心”的转变,最终凝结成那句充满想象力的邀约:“无比爱才,锡望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