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文理抉择”这一老话题又引发新讨论。文科,还可以选择吗?高校对文科有哪些新探索值得关注?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取消了30多门秋季课程,历史与文学类课程受冲击最大。国内高校似乎也有类似举措,一些大学撤销或合并了文科学部,停办诸如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等。
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工作一直在进行。人工智能席卷而来,让更多人关注到高校这方面的动作。
文科课程展现新气象。“技多不压身!”苏州大学文学院202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杨智惠在校期间选修《智能计算与前沿应用》,对人工智能在语言文字处理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理解,为在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方向)读研打下更好基础。
加速跨学科专业建设。分析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布点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自《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各高校相继设立交叉融合型的文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一些专家指出,AI时代,学科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文科“跨界”能力将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文科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将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学科的视野理解世界。
人工智能伦理顾问、科技传播专家、用户体验研究员……“文科+AI”为文科毕业生打开了新的职业通道。多所高校积极响应这一新需求,北京大学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复旦大学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
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文科。网易伏羲游戏AI产品负责人李乐告诉记者,在游戏AI领域,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对市场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具备较好的创意设计和沟通能力,这是文科背景人才擅长的。(据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