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引力二号”完成了“三合一”联合热试车,试验取得成功,今年底具备首飞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心脏部分”——发动机,也进入迭代研发的关键节点。
日前,记者在无锡梁溪区东方空间产业园的厂房内看到,五六个工程师围着一台通体银灰的庞然大物紧张工作着,这是“原力-110”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由东方空间公司在无锡全流程研发、装配以及制造,已进入生产制造冲刺阶段,将在7月下旬进行涡轮泵与燃气发生器的联合试验。“原力-110”是专为可回收火箭“引力二号”打造的主发动机。其最醒目的标签是惊人的推力——海平面推力110吨,真空推力超120吨。这一数据较国内现有商用主力发动机高出近30%。
“抢占低轨卫星市场,火箭运力是关键,这直接倒逼发动机必须‘力大无穷’。”东方空间技术研发部副部长杨大昱告诉记者,目前该发动机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更大推力意味着单次发射可携带更多卫星,以此实现每公斤载荷发射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这是商业航天竞争的核心指标。
与现役主流一次性火箭发动机不同,“原力-110”的核心使命是实现重复使用。“传统火箭一级占总成本70%,烧完就报废。回收复用一级,成本能降低不少,也将会带动商业航天领域带来较大的变化。”杨大昱告诉记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发动机必须具备多次点火和深度变推力能力——如同“收油门”般精准调节推力大小,为火箭垂直返回着陆提供关键控制。记者了解到,这次“原力-110”设计目标瞄准了复用20次以上的高可靠性。
“整机从研发、生产、制造,完全由江苏公司完成。”东方空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台发动机烙印着鲜明的无锡印记。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梁溪空天产业生态圈的“链主”企业,东方空间正将其供应链深度融入无锡本土产业生态,涡轮泵、推力室、阀门等核心部件在本地造,复杂管件弯制、精密机加工、酸洗等工序也由无锡本土企业参与相关工序,“目前65%的发动机零部件产值已在无锡实现,公司正推动剩余供应链加速本地化集聚。”
据悉,本月底,涡轮泵与燃气发生器联合试验后,首台整机试车将紧随其后。整个试车计划投入两台样机,通过严苛数据验证为最终定型铺路。按计划,“原力-110”将于明年完成产品化,并装备于“引力二号”火箭。(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