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02岁的新四军老战士肖健,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看看“老战友”,又来到宜兴党史陈列馆再看看自己捐的勋章,老人以这种方式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常常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7月8日,肖健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话语间多次哽咽,神情动容。
肖健1923年1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41年,怀揣保家卫国信念的他参加新四军,从此将青春与热血融入烽火征程,用行动践行对家国的忠诚。1964年,肖健从部队转业到宜兴,先后担任工矿局副局长、商业局局长、外贸局局长、人民银行宜兴支行行长等职务,1983年离休。在党的百年华诞那浸润着荣光的时刻,他以一双饱经岁月风霜却依旧稳健的手,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我在后勤部门负责军需供给,常常看着身边战友或牺牲,或负伤,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肖健回忆,1941年底,靖泰警卫团并入新四军主力部队,他被调到新四军苏中三分区司令部警卫营,后部队又并入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因读过书、有文化,肖健的文字记述和数字计算能力被领导看中,被安排在后勤部门管理粮食供给。“起初我还挺排斥,总想着上阵杀敌。”他笑着说,后来跟着战友奔波于各地面粉加工点,做好隐蔽工作将粮食送往前线,才渐渐明白:“战友们吃饱了,才有劲儿冲锋陷阵。”
1943年4月苏皖交界的一场战斗,让肖健至今难忘。“部队接到阻击任务,打了整整一天,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伤亡惨重。我们教导团多是连排干部,还有不少年轻的干部苗子,大队长才32岁啊,负伤后一只眼睛瞎了。”说到这儿,他停顿片刻,眼眶泛起泪花,“转移前,我在山脚下看到一具具战友的遗体,心里特别沉重。”1945年,肖健所在部队在宜兴太华山区休整,后接到保卫湖州的任务,后方就设在宜兴西乡的鲸塘桥一带。(下转第2版)
“战友的名字,我记了一辈子!”
(上接第1版)那段时间,部队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情谊。“我们忙着给战士备过冬棉衣,需要采购棉花,老百姓知道我们是新四军,都主动帮忙,量尺寸、做棉衣,运送物资时更是想尽办法支持。”
1945年秋,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决定从江南北撤至苏中。10月15日晚,一批北撤人员乘“中安”轮渡前往泰兴,因轮船陈旧、人员物资严重超载,行至江心沉没。“牺牲的很多是我后勤战线的战友。我原本也该坐那艘船,后来临时接到任务,要处理棉花、布匹等物资的善后,才没搭上。”九死一生的肖健,至今能叫出许多战友的名字。
“1964年刚到宜兴时,这儿根本不是现在的样子。你看现在,多好啊!看到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已经很满足了。”肖健感慨道。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还在朝鲜战场收获了爱情,和在医疗团做护理的女战士牟绮菲相知相爱,抗美援朝胜利后成婚,多年前还过了“钻石婚”庆典。
2016年,当时处于筹建中的宜兴党史陈列馆向社会公开发布征集信息,肖健得知后,便取回由女儿代管的12枚勋章,随后在老伴的陪同下进行了捐赠。这些勋章包括解放战争“三级解放勋章”、抗美援朝“三级国旗勋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等。每一枚勋章都承载着肖健的血色记忆,凝聚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赤诚。如渡江战役中转移伤员、朝鲜战场零下30℃严寒中穿越封锁线等英勇事迹。
在父母身边陪护的二女儿肖玫告诉记者:“爸爸对我们子女说,留着它们也只是压在箱子底。捐赠之后,让后人得以直观触摸历史,感受老一辈革命者的信念与担当,激励当代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更有意义。”
(何小兵、胡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