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位于宜兴市新建镇臧林村的李复故居都会迎来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少先队员。“李复,宜兴新建臧林村人。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在常州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在宜兴首举抗日义旗。”看着墙上的图文介绍,孩子们被深深感动。
李复,1906年出生于宜兴臧林一个富裕的家庭。1929年,李复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李复热血沸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以画笔为枪,创作了许多抗日宣传画。1934年,李复得到父亲支持,在常州创办尚美女子美术学校,并任校长。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复苦心经营的学校被日军炸毁。面对一片瓦砾,李复认识到,比起兴办教育,投身斗争是当务之急。
李复回到家乡,在乡镇集市、茶馆、学校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宜兴沦陷后,日军大肆抢掠,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李复深感不仅要动员群众,还要建立武装。1937年底、1938年初,李复和宜兴早期共产党员朱廉组建抗日游击队,在臧西大亭村尹氏宗祠竖起了“苏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旗帜,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保卫家乡。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欢迎,很快发展到百余人。
1938年8月,新四军第七兵站主任艾焕章到臧林地区活动,李复与其取得联系,并赴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学习。学习期间,李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李复学习结束,回到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派他到太滆地区执行劝募寒衣捐的任务。李复的父亲首先慨然捐献200套衣服。之后,李复日夜奔走在常州、武南、宜北等地,在日伪据点穿梭,对当地名流士绅晓之以民族大义,动员他们为新四军募捐寒衣。
1940年初,中共太滆工委成立,李复任太滆工委委员。太滆工委认为,要建立一支由党绝对领导的人民武装,一面要求江南指挥部派部队前来太滆,一面派李复回臧林扩大部队。于是李复被派回臧村,恢复整训之前埋伏的队伍,编成一个连。1940年9月下旬,新四军二支队派杨洪才率主力四团一个连到太滆,与李复扩建的部队组成一个营。(下转第2版)
投笔从戎保家乡
(上接第1版)10月,陈毅下令将程维新的“人抗”和新四军进入太滆新组建的一个营合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独立二团,任命程维新为团长,李复为政委兼副团长,杨洪才为参谋长。
1940年11月初,苏皖区党委书记邓仲铭拟经太滆地区转往茅山根据地,前往二支队司令部。李复率一个连前往迎接。9日,部队夜宿武南吊桥。10日,部队遭日军包围,李复和独立一团团长王丰庆分头抵抗,掩护邓仲铭突出重围。他们且战且退,王丰庆身中数弹牺牲,李复被重重围困,在弹尽的情况下,挥舞缴来的日军指挥刀,与敌拼搏,最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
“李复的灵柩于1941年春运抵臧林安葬,墓碑上镌刻着新四军二支队司令罗忠毅的亲笔题词‘民族英雄李复之墓’。”无锡党史专家介绍,近年来,为了纪念这位保家卫国的革命英烈,宜兴修复了李复墓和李复故居,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