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文化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深层变量与关键动能,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昨日,新华“太湖对话”(第三期)高端访谈在北京举行。活动聚焦“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深入探讨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与经济融合之路建言献策。
“人文经济学”蕴含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厚植人文底色。近年来,无锡在人文与经济的相融互促方面发力,在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文化品牌塑造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均衡且高质量的发展态势。据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钱勤学介绍,全市拥有18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2024年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83家,实现营收1823.53亿元,增速达17.8%。
无锡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探索实践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看来,无锡坚持“应保尽保、分类施策”的原则,构建起覆盖多类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通过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合理划定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保护与创新活化利用。清华同衡规划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分院院长张谨指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因“持续繁荣数百年”成为活态遗产标杆,人文积淀塑造了社会的规则意识、创新活力与发展视野,而经济发展则为人文传承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与丰富的场景。
关于今后如何深度挖掘无锡的人文经济发展内涵、放大无锡实践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认为,应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深入推动无锡文化产业园区向更高发展阶段演进。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冯巧玲建议,应进一步系统梳理无锡城市文脉,解码文化基因,将其有机融入产品开发、场景营造与品牌传播中,同时借助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促进线上线下互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持续打造具有情感共鸣力和广泛传播力的文化内容与体验方式。
据了解,新华“太湖对话”高端访谈是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无锡市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高端交流合作平台,依托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专业的智库团队及丰富的专家资源,助力无锡引进高端智慧、集聚创新资源、促进项目对接。(黄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