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凝百年文脉 铸时代华章

——纪录片《风雨国学魂》的价值与回响

  □严克勤

  在中华文明五千余年绵延不绝的宏大叙事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宛若一颗温润而璀璨的明珠,虽规模有限、办学时间不长,却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与文化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以“守国学根脉、育文化英才”为使命,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中,筑起守护中华文脉的精神堡垒。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6集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凭借细腻的镜头语言、严谨的史料考据与充满人文温度的叙事,唤醒了这段几被尘封的历史,使无锡国专的精神在新时代重焕生机,为当代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深远启示。

  百年教育,铸就传奇

  自1920年创办至1950年调整,无锡国专于学前街一隅屹立三十载。即便历经军阀混战与抗日战争的烽火洗礼,它始终坚守教育本心,缔造了“小学校育大师”的奇迹:这里汇聚了如唐文治、钱基博、冯振、陈衍、朱东润、饶宗颐等学术泰斗,他们以深湛的国学修养与崇高的师者风范,为学子搭建起通向传统文化圣殿的桥梁;更培养出如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冯其庸、王绍曾、周振甫、吴孟复、曹道衡等文化精英,他们日后深耕于文史研究、教育传播与古籍整理等领域,成为赓续中华文明的中坚力量。

  纪录片巧妙运用三维复原等现代影像技术,让百年前的教学图景重焕生机:清晨的明伦堂前,身着长衫的学子手捧经典,琅琅诵读声穿越时空;深夜的教室中,油灯摇曳,师生围坐案前,畅论经史子集,思想火花熠熠生辉……这种“以传统书院精神为根,融现代教育理念为用”的办学模式,犹如一座永不陷落的“文化堡垒”,即便因战乱多次辗转内迁,师生仍肩负典籍、手挑教具,跋涉于江苏、湖南、广西等地,于古寨祠堂中坚持授课,以行动践行“文脉不绝、教育不息”的誓言。

  国专学子的贡献远不止于校园。新中国成立后,众多校友投身于《辞海》修订、《二十四史》点校、《永乐大典》整理等重大文化工程,将所学所知转化为守护传统文化的切实行动,深刻诠释了无锡国专“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推动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人文传承,体系构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锡对国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未曾止步。近年来,无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感,通过一系列系统、多维的文化工程,续写国专传奇,为城市培植深厚人文底蕴,构建起“活化遗产、传承精神”的完整体系。

  自2021年起,无锡围绕“让国专精神活起来”推进三项关键举措,形成“馆、研、院”三位一体的传承格局:一是在无锡县学旧址设立国专纪念馆,通过实物陈列、影像资料与图文展示,系统呈现无锡国专的办学历程、师生事迹与学术成就,成为公众感知国专历史与国学魅力的重要窗口;二是无锡学院成立国专研究中心,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研究力量,深入挖掘国专的教育理念、学术贡献与文化价值,为国学教育的当代创新与传统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三是在梁溪老城厢重建国专书院,延续书院教学传统,开设国学讲座、经典诵读与传统艺文体验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市民日常,成为滋养城市人文的“文化客厅”。

  与此同时,《振起国学录——无锡国专图文史料(1920—1950)》与《无锡慈善与无锡国专》两部著作的出版,进一步拓展了国专传承的深度与广度。前者依托三百余件校史档案、手稿与课程大纲,细致还原教学实况与学术脉络;后者首次系统梳理民间慈善力量对国专的资助历程,既填补学术空白,也为当代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提供了历史借鉴。

  影像叙事,解码精神

  为深入捕捉无锡国专的精神内核,纪录片团队历时3年,跨越12省份,专访87位专家学者与校友,深入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挖掘一手史料,以电影级制作标准打造出一部兼具历史厚重与艺术感染力的文化史诗。

  影片通过“关键事件还原”与“细节场景刻画”,精准传递国专精神。例如《内迁》一集,借助4K修复抗战影像与手绘动画,再现1944年湘桂大撤退的壮烈历程:师生以扁担挑书、以行囊负器,于炮火中辗转千里,从江苏南迁至广西。即便风餐露宿、物资紧缺,他们仍在古寨破庙中以石为桌、以灯为烛,坚守讲席。“人在,国学的火种不灭”——这份矢志不渝的文化信念,成为国专精神最深刻的注脚。

  片尾“时空对话”的构思尤为动人。山东大学的杜泽逊教授是当年无锡国专毕业生王绍曾先生的学生,如今他在校园正带领团队进行《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工作,三代学人虽时空相隔,却因对国学的赤诚而精神相接。这一幕不仅是学术传承的写照,更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时代回响,深刻彰显了国专精神跨越时空的力量。

  多元传播,弘扬价值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评价道:“无锡国专存在时间虽短,却是无锡一张光芒四射的历史文化名片。”为让这张“名片”影响更广泛,无锡多方协作构建起“专业制作+地方协同+全媒体传播”的立体传播体系,推动国专精神“破圈”传播,走入公众视野。

  2022年11月,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联合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率先提出纪录片创作构想;在无锡市委宣传部支持下,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梁溪区委与报业集团三方合作,整合资源推进拍摄,无锡日报派记者全程跟进,记录幕后花絮与专访素材。纪录片于2024年12月在央视纪录频道、央视频首播后,报业集团迅速推出文化衍生品:线上专题《此心继国学》及相关报道和短视频。2025年推出“无锡国专那些人那些事”系列文章18篇和短视频25条,有效延伸传播链、扩大受众覆盖。

  纪录片同步上线央视影音、“学习强国”、无锡发布、梁溪发布、国专书院等平台,并推出“专家解读版”“学生研学版”等衍生内容,吸引多群体关注。不少诗社、读书会组织观影,多所学校将其作为国学教材,组织学生观看研学,真正实现“让精神走进人心,让文化浸润生活”的传播使命。

  坚守文脉,启迪未来

  无锡国专的价值不仅属于历史,更照亮当下。其精神内核为国家文化战略、教育创新与城市发展提供重要启示,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人文传统注入强劲动力。

  国专精神已深刻融入无锡的城市发展肌理。以无锡国专纪念馆为例,开放两年接待研学团体超15万人次,国专书院衍生推出“唐调学习课程”“国专典籍文创”“文治之路研学”等产品,既丰富了文化消费场景,也助推了文旅融合。这些实践印证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广阔可能——国学并非尘封的历史遗存,而是可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创造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活资源。

  纪录片《风雨国学魂》的影响与意义,可概括为如下三点:一是生动诠释“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根魂的地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精神根基;二是深刻揭示“立德树人的本质是文明传承与人格塑造”,强调教育应超越知识传授,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时代责任感;三是充分印证“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表明传统文化是城市的精神标识,通过活化遗产、传承文脉,能够提升城市魅力,为差异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纪录片的结尾意象深远:运河之畔,老城厢里,无锡国专纪念馆与现代学府大厦交相辉映。这不仅是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视觉象征,更寓意国专精神如风雨中的明灯——既照亮我们来时的路,也指引我们未来的方向。在新征程上,无锡国专的故事与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坚守文化自信,续写中华文脉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