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乡村,皮影戏已难觅踪迹。但20世纪70年代初,办婚事、盖新房还有农闲时,请来“影匠”演一场,就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影匠”的道具大都全程自己制作。先把驴皮制成坚韧、透明的皮板,再把要刻的图谱描在皮板上,用刃口各异的刀、錾精雕细刻,涂上各种颜色。人物、车马的头、四肢、轮子都要单独制作,用线连缀,有的腕踝、手指关节都能活动。
演出时,“影匠”双手操纵十几根竹签联动的影人,做出踢打滚爬、坐立跑卧等百般姿态,嘴里要为不同的人物伴唱,脚还要操纵锣鼓。
一些“影匠”还创出许多皮影特技:演《西游记》在影幕上斜拉一根细线,把“孙悟空”绑在上面,轻轻一拽,便是驾云升空;用图画纸剪一副骷髅骨架,竹签挑着在影幕前晃动,猛喷一口烟,就是“白骨精”在烟雾缭绕中现原形;演《封神榜》时,在影幕上方洒下一把黄沙,就是“万仙阵”里飞沙走石、血雨腥风。(周铁钧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