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杰
文山、会海、材料多,是当前基层面临的突出问题。曾听闻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说,一进岗位就开始“打仗”,来文从来不间断,通知三天两头见,上报材料更是家常便饭。基层人力、物力、财力非常有限,过多、过重的工作量,除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外,更会因忙乱造成“落实盲点”,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其实,仔细梳理一下基层所“负”,有相当一部分上一级完全可以“担”。比如,文件精神非必须基层掌握的不传达、通知要求非必须基层落实的不转发、会议活动非必须基层发言的不召集、收集素材能电话问清的不要“写”……凡此种种,即为“担负”。一个有担当的领导,既勇于挑担更乐于挑担,在任务来临后首先“看我的”,在本级范围把能完成的完成好、能落实的落实掉,而不是以惯性思维“签批”下去,让基层“分担”,甚至向基层“甩担”。
基层的“负”主要来自上级,为基层减负用减法,上级就要自觉用加法。作为上级,要多花一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传达精神、深入基层掌握素材、深入基层研究解决问题,多一点牺牲奉献的情怀,少一点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基层少跑一次腿、少开一次会、少报一份材料、少提供一组数据,用自己的“忙”换取基层的“半日闲”。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抓工作落实的主力军,基层的工作状态、工作动力、工作效率和上级的关心爱护息息相关。“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如果上级能像李广爱惜士卒那样爱惜基层,想方设法减少基层的忙乱,让基层轻装上阵,更好工作,那么,基层何怨之有?
(作者单位:惠山区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