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报站20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黑夜中的红蓝警灯不变,其他都在变化。
1999年,山北查报站组建之初,没有像样站址,我便向山北乡双河村委借了三间店面房用来作为办公场所。查报站检查室也是简易房,办公设施异常简陋,一张桌、一把椅、一个铁箱、一部电话、一台监控机、一辆两轮摩托车,这就是查报站的全部家当。直到一年后,分局尽最大努力给查报站配发了一辆昌河面包车,全站民警为此高兴自豪了一阵子。
到了2006年,全市公安机关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三基”工程建设,所有的查报站也迎来了“搬家”,有了独立的站址。
站里修建了标准化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警务轿车,接通了公安四级网络,建起了综合信息系统。站里也增加了协警,由原来的8人充实到10人。更为可喜的是,查报站小食堂的建设使查报站民警和协警再也不用为吃饭犯愁。
如今的查报站信息化含量也越来越高,安装全程录音、录像设备。警务通手机、警务综合平台的使用也使一线查缉工作更有效率。
提到警察的颜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想:有人说是满腔热血,火热赤诚的红色;有人说是藏蓝警服,深邃如海的蓝色;也有人说是特警无畏,勇往直前的黑色。70年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警种、不同的经历都会让每个人心中留下不一样的颜色。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足迹,共同探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属于你的那份“警色”。
黑夜中『红蓝』闪烁
讲述人:伍险峰(现任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锡苏路查报站站长)
“红蓝”闪烁映初心
1999年6月,7个查报站全部建立到位后的第一周,市局组织开展了全市第一次统一清查行动,作为当时最年轻的查报站站长,我组织全站5名民警在山北地区开展设卡盘查。
夜间10时多,一辆夏利出租车缓缓向卡口驶来。当时车辆保有量很少,因此要求出租车逢车必检,我和另一名同事将出租车拦下。
车内除出租车司机外,只有副驾驶坐着一名男子,30多岁的样子,头埋得很低。当时查报站刚成立,男子没有料想会在这里被拦停,显得有些慌张。
“您好,治安检查,请出示您的身份证。”我请该男子出示身份证。他说没带,我们便请他到查报站配合核实身份证。
当时,手机都没有普及,查报站内也没有警务查询平台,只能通过电台呼叫指挥中心,请求核实身份证。在等待指挥中心反馈结果时,我在出租车上进行例行检查。在副驾驶座位下,我摸到了冰冷的枪膛,是一把自制土枪,还有5发子弹。
出租车司机原先还在不停地埋怨我搅黄了他的生意,看到这把枪后,我至今还记得他惊恐、后怕,微张着嘴,欲言又止、久久说不出话的神情。
返回查报站大厅,我们立即将该男子控制,并汇报上级。后来,该男子被移送当地派出所处理,查实其两天前刚在苏北某地持枪行凶,后逃窜至无锡。
这也成了查报站建立后的第一个开门红,为此我们兴奋了许久,至今也不会忘记。这份初心一直陪伴我度过如此之多的漫长黑夜,直至现在。
整理:尹雪
1991年5月,我从武警部队复员参加公安工作。在派出所工作8年后,1999年,第一批查报站建立,我便从山北派出所提任山北查报站站长,从此开启了20年的查报站生涯。我先后任4个查报站的站长。
查报站工作四班三运转,除早班外,中班、夜班都要和黑夜打交道。掐指一算,我在查报站这20年度过4000多个黑夜,盘查的地点在变,盘查的对象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这漆黑夜色下的红蓝警灯交替闪烁,这也成了我从警生涯中记忆最深刻的色彩。
“红蓝”闪烁是平安
“怎么了?我开车回家,你们拦我干嘛。”“前面那么多车,凭什么只拦我,咋不拦其他人呢?”查报站20年,收获了不少白眼、甚至是喷溅到脸上的唾沫星子。日常检查中,经常会遇到驾驶人不配合的现象,有些民警常常会感到心灰意冷,犹如这漫长的黑夜。
但只要有群众的善意与肯定,便犹如击穿黑夜的红蓝交替闪烁的警灯,给予我们巨大鼓励。
前不久的凌晨3时多,一名出租车司机停靠在查报站旁,司机下车来到查报站内。“遇到什么麻烦了吗?”我问他,因为夜晚经常有人到查报站求助。
“民警同志,也没啥事情,刚送客人到附近,现在也没啥生意,就想过来给你们道个谢!晚上经常开这条路,看到查报站这警灯,心里就特别踏实。”说着出租车司机给我递了根烟。那次我没拒绝,还很享受。
更让我欣喜的是,夜间红蓝交替闪烁的警灯越来越密,治安岗亭的顶灯,接处警车的车灯,铁骑摩托车的尾灯,步巡民警肩上的爆闪灯,这些红蓝灯光不断汇聚,交织出一张守护平安的绚丽画卷,陪伴着这个城市度过每一个黑夜,让锡城老百姓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