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评

古镇不仅要“活”经济 更要“盘活”文化

  □ 金钱熠

  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长街,这是很多人心里的江南画卷。然而,商业化大潮席卷之下,所谓的江南小镇虽有古朴的面子,却失掉了婉约的里子。铺天盖地的新式奶茶店取代了记忆里的传统小吃,灯红酒绿的吧台占据了老字号的席位。

  古镇“活起来”需要“活”经济,这已经成为开发者的共识。应当说,适度的商业化是盘活古镇经济的有效举措。通过社会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商业经营既增加了原住民的收入,又能提供必要的服务,提高游客的舒适度,还能使古镇摆脱对单向度财政拨款的依赖,真正实现自力更生,确是值得提倡之举。

  然而,现今的古镇多少出现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旅游商业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尤其是一些由旅游开发公司承包的古镇,更是频频被游人吐槽“商业气息太浓”。

  资本市场的趋利性使得商业投入的数量难以控制,盲目的扩张之下,古镇已与其它商业街无异,充其量只是披着仿古建筑的外衣,传统特色文化失去了个性。

  可以说,让古镇“活起来”,不仅要“活”经济,更需要从根源入手,“盘活”文化,使“源头活水”汩汩流出,奔涌不息。

  文化是一方水土的根脉和灵魂,只有深挖历史、理清脉络,才能增加古镇的底蕴和厚度。开发的前提在于保护,古镇旅游的商业化必须以传承与繁荣历史文化为前提,以商业反哺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过度商业化的古镇“返璞归真”?一条可行的路径是:改变开发商承包式的粗放型“放养”管理,改由政府部门进行调控、监督和约束,从而尽可能消除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使古镇重回适度商业化的正轨。同时,还需要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商业形式:例如,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让“纪念品”真正有纪念价值与意义;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传统手工制品等,让游客乘兴而来,欣然而归。(作者系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