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闻

实收电费接近省发改委规定收费范围的2倍

商住房转供电加价何时休?

  “这里电费每度收1.15元,不打空调每个月4000元,打空调最高一个月12000元。”作为转供电用户,水果店店主闫先生感觉难以承受。今年5月省发改委发出通知,自2019年7月1日起一般工商业及其它用电的电费范围调整为0.6715—0.6215元/度。记者日前调查发现,一些商业综合体、物业、写字楼仍存在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现象。

  收费投诉多,处理各不同

  市民闫先生在万科信成道经营一家水果店,面积约100平方米。因为储存需要,他的店里有一个小型冷库,还有几台水果保鲜柜,开业一年来,电费已花费六七万元。“我对这个电费是不认可的。”闫先生告诉记者,无锡商住房电费一般是每度0.7元左右,而物业却收1.15元,接近规定范围的2倍。“今年入夏以来,每周都要交1000元。”闫先生表示,他查过相关文件,按照规定加价不能超过10%,为何万科信成道可以加50%,而且没有任何公示?

  据12345热线统计,去年一年,相关投诉有200多件,今年也已有40多件。涉及的主体有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物业、写字楼等转供电用户。投诉内容集中于“电费过高,对定价有疑问”“希望分表入户,物业不同意”“物业不提供发票,不公布费用明细”等。

  这类投诉处理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经相关部门介入,物业对收费进行下调:去年12月,张女士反映红星大都会物业收取电费每度1.1元,经原市物价局责令整改,电费调整至每度0.9元,并按规定进行公示,按实结算。

  同样对电费提出异议的还有绿地乐和城的业主孙先生,孙先生说,拨打原锡山区物价局的电话反映,对方的回复是“自己协商”。

  电费有标准,问题出在哪

  “转供电这种情况是很难避免的”,无锡供电公司大客户部主任周治国介绍,现在的商业街、综合体等几乎都是采取这种供电方式。国家对商住房的供电方式并没有强制规定,所以有的开发商在建好变电所之后,就自己运营管理,供电公司装一个总表到开发商,再由开发商或者物业在相应范围内转供。

  无锡市万科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介绍,万科在变电设施一块投入和养护达到上千万元,投入很高,“一个变电所的使用寿命最长是20年,还有人员成本、维护和养护成本等,把这20年的成本经过测算进行分摊,所以收取每度1.15元。”

  对那些提出改转供电为直供电的市民,拦在他们面前的是“改造费用谁来出”的难题。上个月,梁溪区惠飞大厦完成整栋楼的改造。大厦业委会主任沈利铭介绍,其实很早就提出改造,只是费用一直悬而未定。这次业委会做通了一位大业主的工作,改造大头由其来承担,再通过相关部门协调,104户居民终于得偿所愿。

  更多商户没有这样的运气。“改造的条件很复杂,一是造价不菲,二是改造需要整栋楼都进行,一户两户提出是没有可行性的,而且还要得到物业方的同意。”周治国表示,可能物业会以有供电设施为由而拒绝。

  电费如何收?省内有标准

  记者采访获悉,相关主管部门已关注到转供电随意加价的问题。今年4月,省发改委发出《省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省转供电主体自5月1日起应当按照通知规定进行收费。今年3月市住建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非住宅商品房分户装表供电管理的通知》,规定新建的房产项目将按“一户一表”来进行验收,不符合的不能交付。

  市住建局开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审批供电方案的用户,都按标准严格执行。由供电部门先进行供电单项验收,再由住建部门根据相关材料对照验收。但对方也坦言,在商住房交付之前,可以做到严格把控,但在交付之后,开发商出现产权分割等情况,则需要产权部门进行监管。

  该负责人表示,如果市民认为物业管理单位存在违规收费行为,可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投诉。

  采访中有相关人士建议,根治转供电加价问题,转供电主体应合理设置分摊损耗,厘清终端用户的电力成本构成,建立电费结算台账,定期进行结算和公示。同时,对监管部门来说,多部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畅通用户投诉渠道,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多措并举,确保政府规定落在实处。(穆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