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保健周刊

温暖的 颐养院

  □许龙根

  2018年,因老伴患有多种疾病,我的腰部又有伤痛,虽在家里请了人照顾,仍感无奈,就与老伴一起住进了一所颐养院。在这里,我亲身体验到颐养院员工做好一件件“小事”,承担起了社会的责任,颐养院也成了老人们温暖的家。

  有位老人,曾经当过厂长,夫妻二人因为女儿在苏州,无法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儿子、儿媳也很少来探望。颐养院院长多次与老人儿子联系,希望他给父母精神安慰。同时,院长还主动和护工一起,像家人一样照顾着这对老夫妻。老太患病时,院长派人将老太送到医院,安排护工照料,自己也多次亲自去医院探望。老太辞世后,老厂长身体一直不好,但对颐养院十分信任,在头脑清醒时,将仅有的十万元放到院长手中,请她保管。老人离开后,院长立马请会计将先前为老人存入十万元的银行存折交给了他的儿女,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要记住父母的恩德,好好培养自己的下一代,让他们懂得孝敬老人!”全院的老人都很感动,他们说,这哪里只是颐养院为老人保存的十万元的人民币存折,而是一张颐养院大爱之心和所有工作人员高尚人品的巨额“人品存折”啊!

  在颐养院,我还看到一位87岁的机械工人汤阿公,他在妻子去世后,就入住这里。颐养院领导对这个因患糖尿病引起并发症只能卧床的老人,时时挂念在心,不仅嘱咐护理人员细心照料,还经常与护士一起为他的烂脚趾清创,每次都会安慰他说:“您别急,要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这位老人也信心满满地回答:“在这样好的社会,这么好的颐养院,我真的不想死……”听着这样的话语,我也感到了这个颐养院大家庭里的巨大力量,那就是——让所有入住的老人在任何时候都想着努力活好每一天!

  颐养院的每一天,看到的都是院内的医生、护士、厨师和保安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微笑的面容、真诚坦荡的心。但有时他们也会以“善意的谎言”对待老人。院里有位生活俭朴的98岁的李阿婆,听说“理财”所得可以“比在银行存钱的利息多”。有一天,她将一万元交给院长,院长先是一愣,在明白李阿婆的用意后,并没有因“理财有风险”而拒绝,让老人不愉快,而是笑着接了过来,对行政人员说:“我们替她保管这一万元钱,到时你们就提醒我在我的工资中提出500元作为李阿婆理财的‘利息’。”当老人拿到这“利息”时,笑得合不拢嘴!

  有位在这里住了八九年的朱阿公患病去医院治疗出院后,儿子为了省钱安排他住进了一家条件较差、收费较低的养老院。朱阿公很不习惯,多次打电话给颐养院:“还能让我再回到原来的‘大家庭’吗?我要回来!”院里的工作人员齐声回答了朱阿公:“来吧,这里就是您的家啊!”当时,因为老伴去世我正在办理离院手续,见此情景,立即给颐养院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即将离开这美好的乐园,但我会铭记这里的一切,因为我享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如果今后我还要入住养老院,仍然会来到这里,不仅因为这里是老伴度过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驿站,更因为我想像她一样,在生命划上句号前能再一次‘回家’享受到‘真情’和‘有真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