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闻

白药山新村124户居民 何时能用上自来水

  □本报记者 穆穆 实习记者 李心可

  谁能相信,都2019年了,白药山新村的124户居民还没用上自来水。日前,由惠山区相关部门牵头,滨湖区、市自来水厂、白药山水泥厂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居民代表一起坐下来协商解决办法。但有个难题要面对:谁来出改造的钱?

  走访 老新村建成几十年未通自来水

  “又没水了。”原本准备做饭的吴芬阿姨,打开水龙头没有任何反应。“深井的水泵又坏了”,她拿起电话,让纯净水公司先送五桶水。“生活用水可以到外面的井里去提,但那个水不能喝的。”停水了洗澡也麻烦,她决定晚上住到女儿家去。

  作为白药山水泥厂的职工家舍,白药山新村紧挨水泥厂,隐没在阖闾社区的自然村之间。共有13栋低层楼房外加少数平房,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比较老旧,道路也坑坑洼洼。一直以来,新村居民使用的都是电泵抽上来的深井水。吴芬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水电都是厂里“包干”,用电接的是厂里的总表,用水也是厂里抽的深井水通到每户人家。等到企业转制以后,仍然沿用过去的水电供应方法,没有变过。

  但是近年来,随着水管和设备的老化,抽水的水泵一年总会坏几次,最长一次修了十来天,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2017年因为水涝,外面的污水流入深井,居民们开始担心卫生问题,也是从那时起,想用自来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吴芬等居民代表的意思是,如果政府愿意牵头,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哪怕让所有居民都出一点钱,他们也是愿意的。

  难题 位置在滨湖,企业属于惠山

  水泥厂退休职工陈曙说,这里平时基本没人管,厂里就收收水电费,水泵坏了,也会派人来修。他说,在用水用电方面,水泥厂确实为居民投入不少:厂里是工业用电,给职工按民用电的费用收取,水费也是象征性地收收。因此对于通自来水的呼声,厂方并没有响应,有几次机会都错过了。

  按行政区域,这里属于滨湖区马山街道阖闾社区。社区相关负责人也很为难:居民的户口是落在梅梁派出所,社区对其实行代管,平时要办理一些行政事项都是到社区来,问题在于,白药山水泥厂是惠山区的企业,“水泥厂职工都是城镇户口,与社区村民的农村户口不同,企业的遗留问题,社区恐怕不好办。”

  市人大代表朱龙喜在走访时发现这一事件后,提出关于解决白药山新村居民饮用自来水的建议,提出由惠山区政府牵头,滨湖区政府和市自来水公司配合。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惠山区、滨湖区、自来水公司、水泥厂、居民等各方代表才一起坐下来商量。

  “参加会议的人都认为应当解决”,朱龙喜说,但是当天没有达成实际的协议。经过市自来水公司估计,改造费用大概需要150万元左右,这笔钱到底改由谁来承担?

  症结 飞地性质责任主体难厘清

  “该地还涉及供电和环境卫生保洁等问题,真希望政府能把这些问题一并解决。”朱龙喜表示,类似飞地性质的问题,都面临着谁来牵头的难题。上次多方讨论时,也有人提出最好由市里拍板这笔费由哪方来出。

  “虽然水泥厂是惠山区的,但是滨湖也已经为白药山新村投入不少了,包括修路、通燃气等。”滨湖区政府办一位倪姓负责人表示,2017年,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曾主动联系水泥厂,称可以通过度假区、厂方、居民分摊的方式,为居民接上自来水,但方案被回绝了。“而且当年房改时,新村124套里有40套依然属于水泥厂,厂里赚租金的。相关责任需要厘清,因为不仅仅是用水的问题,用电也可能会出现类似情况。”

  “目前相关事实不清。”惠山区政府办一位石姓负责人表示,白药山水泥厂只有纳税在该区,其他所有关系都在滨湖,而且目前企业效益也不好,纳税不多。她说,当中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包括当初企业转制、当年的行政区域划分等,“目前我们仍在厘清事实。因为牵涉到很多法律问题,我们也咨询了律师团队,但现在连律师的说法都不相同。等事实清楚后,法律明确的,我们会依法来办,不在这个范围内的,按历史遗留问题来办。”

  扫码进入“无锡观察”,了解白药山新村自来水问题处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