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周刊

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

  不久前,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在深圳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和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赵勇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本刊精选他们的部分发言,展现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教育的本源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以及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

  什么是好的教育?

  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念并不缺,我们可以简单地作如下概括:善待儿童、使儿童免于恐惧,能够保障儿童睡眠的教育;为大多数人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重点学校、优势阶层的教育;能够增进个人和社区福祉的教育;培养勤劳、善良、有正义感、能够自食其力并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业精神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考试机器”。这些理念,我相信大家都同意,但关键是要行动,要去改变。

  在云南景颇族山寨里,有一个儿童教育公益组织——榕树根之家。他们成功打造了一个面向景颇山寨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孩子们获得了生存发展的能力,走出毒品和贫困的恶性循环。还有一个大山顶上的未来学校——贵州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学校。这个学校每个星期有一场学生议会,讨论各种学生提案。我们有幸来到现场,参加了一次学生议会。那天下午,学生们一共讨论了五个议题。第五个议题是“五年级学生究竟需不需要再买新的校服”,有个学生说,“我觉得应该买”,其他同学问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因为校服有点好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完全感受不到他们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育创新的典范。

  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赢得未来?

  我们要具有对未来教育的想象力,要具有对创新教育的想象力。因为在未来,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人,还有机器人。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没有作业、没有标准考试的芬兰,始终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丹麦在强大的科技竞争的压力下,仍然坚持儿童以玩为主,在玩中学;在美国,创新教育发展非常活跃,变革深入体制层面,美国公办学校的改革、特许学校制度正在世界各国扩张;英国的自由学校,为一定比例的公办学校带来创新型改革;韩国提出“幸福教育”的目标,实行初中自由学年制、高中多样化发展和革新学校;中国的教育改革,在国家层面上主要是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民间的教育创新也非常活跃,包括各种新型的小微学校。

  一场真正的教育竞争已经开始,教育正在转换频道和赛场,我们能够最终胜出吗?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

  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

  哈佛大学有两位经济学家出了一本书叫《教育与技术的赛跑》,其核心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永远超越教育,而教育在技术发展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重新定义什么叫有价值的能力。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石器时代,高考会考什么科目呢?应该是找石头、搬石头、砸石头。那个时候玩石头是正道,玩铜器肯定是非主流的。而人类一旦进入青铜器时代,搬石头、找石头的能力立刻变得毫无价值。所以说,能力和素养的价值其实是随着时代变迁、技术发展而不断变革的。

  有句话叫“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工智能时代,会有很多的创新岗位出现,任何人都可能会变得有用,所以,我们不必逼着那些不愿意学数学的孩子去学数学,而要让他们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改革,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但我们经常忘记,学生自己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学生自己是有追求的,他是一个“人”的存在。

  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必须学会阅读,你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必须学会这个,必须学会那个。我们总是假定,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这么一些能力和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派上用场;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并没有一些能力和知识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教育应该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他的个体独特性。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们让每个孩子独特了吗?

  除此之外,在未来教育中,我觉得还有一个需要提升的素质是创业精神。在未来,很多工作不是为孩子们准备好的,而是要孩子们自己去创造工作机会,从就业人才变成创业人才。我们应该让家长有这样的意识:想让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过幸福的生活,一是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二是必须有创业的精神。

  现在国外很多公司已经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文凭不解决问题,教育经验也不解决问题,他们只在乎你能干什么。人工智能时代,人最大的本色是不变成机器,最大的能力是人能继续成为人,而这才是教育的本质。(素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