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生活周刊·消费

更多样 更便捷 更智能

锡城菜场散发“精致的烟火气”

  ▶ 周新市场效果图,以实际施工为准。

  ◀ 生鲜超市。

  ▶ 芦庄市场。

  菜场,一个城市里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也是反映百姓生活变化和发展的地方。随着消费升级和大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眼下无锡人买菜的习惯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少锡城传统菜场正向购物环境更好、商品品质更高、服务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一大批社区生鲜店和电商平台在无锡遍地开花,满足了人们对买菜的多样化需求。那么,锡城市民更偏爱哪种买菜方式?未来的菜市场将是什么样子?

  传统菜市场展新貌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菜市场喧嚣嘈杂、道路拥挤、环境卫生不尽如人意,充斥着油腻和燥热。而近年来随着农贸市场改造进程的加快,锡城各大菜市场出现了新面貌。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芦庄市场。此时正值市民买菜的高峰期,市场外芦庄北路车道交通繁忙而有序,电瓶车、自行车停放秩序井然,沿街店面美观统一。市场内部的布局和道路整齐干净,生鲜类、蔬果类、肉类、辅料类、活禽类、熟食类等菜品的分区清晰。“以前的芦庄菜场主通道较为狭窄,有时杂乱拥挤,现在顺畅多啦。”家住滨湖区芦庄五区的陈师傅是芦庄菜场的常客,他对记者表示,以前的“马路市场”实在太拥堵,自从市场改造过后,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环境,都比以前好多了。

  改造后的菜市场环境整洁,这让“优雅地买菜”逐步成为现实场景,一些喜欢网上买菜的年轻人也愿意去市场转一转。家住月秀花园的王女士是一位全职太太,平日里负责丈夫和女儿的一日三餐。她向记者表示,自己平时买菜喜欢在网上下单,有时会去临近的超市。“现在菜场的环境越来越好,还发现有很多网红铺子,所以有时间就会往临近的稻香菜场跑一跑。菜场的商品一个是新鲜,一个是品种多,还能买到不少网红小吃。”王女士表示。

  从人们的“油盐酱醋”到“衣食住行”,以菜场为中心的集合地周边聚集了一大批熟食店、面馆和超市。改造后的菜市场以及这些周边配套的便民餐饮与生活零售等,成为一个特殊的“综合体”,解决了周边居民的各类生活所需。稻香的许阿姨鸡蛋饼、曹张的园园包子店、芦庄的伟伟面馆……如今,网红店铺频现,让菜场平添了更多烟火味和人情味。

  社区生鲜店抢占市民“菜篮子”

  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如今买菜的渠道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菜市场和超市之外,一些小规模、连锁的生鲜店也开始密布居民区周围。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连锁或个体户经营的生鲜店都距离居民区仅仅几百米,定位都为“社区生鲜店”,店里除了卖生鲜水果,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大大方便了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家住玉兰花园的陈小姐告诉记者,她比较喜欢去装修精致的生鲜店买菜和水果。“自从小区里的生鲜店开了之后,我就很少开车去超市买东西了。当天吃当天买,生鲜店里的菜和水果都很新鲜。”陈小姐还表示,现在家周边的生鲜店开得越来越多,也方便自己择优挑选,如果碰上有促销活动的时候价格比超市还便宜,对消费者来说比较划算。当下,社区型生鲜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传统菜市场、超市等抢占市民的“菜篮子”,生鲜行业竞争加剧。“现在很多社区生鲜店都是连锁的,有比较完整供应链体系,成本也能控制好,加上经常有促销活动,价格上相比菜市场和超市会有一点优势,所以多多少少会对它们的生意造成一定冲击。”在锡山区友谊路上经营着一家生鲜店的蒋先生对记者说。

  近年来,以传统菜市场和超市为主导的生鲜销售格局正在慢慢被打破,社区生鲜店因其便捷、新鲜的属性成为其有力的竞争对手。业内专家表示,生鲜行业在业态上愈发丰富多样,业内竞争也将愈演愈烈。但这也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可以预见的是,社区型生鲜业态之间竞争会加剧,优胜劣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连锁生鲜店品牌化、标准化的竞争,个体户经营的生鲜店更要找准自身定位,为周边居民精准提供所需的生鲜产品,实行差异化发展。与此同时,所有的这些生鲜实体业态还面临着许多生鲜电商的竞争。”

  中老年人也愿意网上买菜

  据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1.91万亿元,2019年将突破2万亿元。消费者对生鲜商品的需求较高,购买频率保持在平均每周3次,其中水果蔬菜的每周购买频率达到4.8次。与此同时,我国生鲜市场规模自2013年以来保持6%以上增速,2020年或将达2.16万亿元。如此大的生鲜市场对于互联网电商来说,吸引力巨大。时下,食行生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7fresh等新模式不断涌现,都试图撬开这个万亿元级的大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生鲜电商平台已超过4000家。

  如今,网上买菜的主要人群是“90后”“95后”的年轻白领,他们通常没有时间去菜场买菜,大都通过手机提前下单,轻松实现“再忙也能买好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开始进入“手机菜篮子”的生活。周阿姨和女儿生活在梁溪区运河东苑已经3年了,她现在也学会了在网上下单买菜。“大夏天出门太热,也就很少到菜场买菜,在网上买就方便多了。”周阿姨告诉记者,小区里有食行生鲜的自提柜,分为冷藏和常温两种类型,只要提前一天在食行生鲜APP上下单买菜,最快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去自提柜里拿菜了。“现在天气热,有的菜很难保鲜,如果拿到手发现菜品质不好还可以在网上选择赔偿或者退货,这一点我觉得很人性化。”据了解,目前食行生鲜的中老年用户数量很可观,占比达到了38%左右,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除了便捷,对于讲究实惠的消费者来说,价格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上周六一早,在振新路农贸市场的多个摊点上,记者看到茄子4.5元一斤,黄瓜2元一斤,青菜3元一斤。而记者昨日打开食行生鲜的平价菜场发现,这几种蔬菜每斤标价分别为2.99元、1.58元和2.8元,显然,生鲜电商在价格上也有一定的优势。记者了解到,在菜的品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即使菜场并不远,但是更方便、更划算的网上买菜方式还是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的心。

  智慧菜场引领“未来街市”

  未来的菜场会是什么样子?是菜场和邻里中心合并之后的菜场综合体?又或者是充满设计元素的“网红菜场”?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着探索。

  上海的万有集市,强调“家庭”和“邻里”的概念,打造一个与新型社区商业模式相结合的菜场;北京的微风市集,在时尚的外观下营造一个“带客厅的文艺市集”;杭州的“网红菜场”红石板农贸市场,在设计人员的打造下,摇身一变,成为高颜值网红打卡地……

  无锡的菜场改造,也开始有了更前卫的变化。近日,位于太湖街道周新路的周新农贸市场,可以看到原先的市场已经用围挡拦了起来。记者从太湖街道了解到,周新市场目前处于整体改造过程中。整个改造项目包括外部环境的改造、内部布局的重新规划,以及智慧市场的设计改造三大部分,市场内部改造面积约3800平方米,结合室外停车、道路等综合改造总面积约9300平方米,新的周新市场预计将在今年年底跟市民见面。

  “我认为未来的菜场,应该能人性化地满足老百姓一站式购物需求,不用担心菜价偏高、来源不正,或者缺斤少两。让老百姓能够把每天到菜场买菜作为一种生活的乐趣和享受。”太湖街道规划建设办公室主任贺华向记者表示,眼下周新市场的改造项目,有着打造半超市化、规范化、智能化、人性化创新智慧型市场的清晰定位,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把周新市场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窗口,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据贺华介绍,新的周新市场,铺位数量将从原有的168个增加至228个。每个摊位都会配备智能终端显示屏,摊位信息、菜价指导价、消费记录和支付详情等信息都会反映到显示屏上,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除此以外,市场将配备更多便民服务设施,包括市场周围的餐饮、零售门店风格的统一改造。在内部结构上,市场将采用小木屋式的内街装修风格,打造更加时尚的“菜市街区”。

  柴米油盐,生活百态。一个城市的菜场,犹如是一个城市生活的剪影,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生活不管如何改变,我们的幸福感,终将落实于“菜场”给我们带来的踏实和愉悦。

  不管是传统菜场、社区生鲜门店,还是“手机菜篮子”,不可否认的是,无锡人的买菜场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雨盈 尤佳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