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梁
1985年7月20日,我和参加无锡日报通讯员培训班的28名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热度不减”,自发成立了“无锡日报通讯员联谊会”一分会。联谊会的成立,缘于几位时任无锡日报副总编的鼎力支持。我们这群热爱新闻写作的门外汉,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联谊活动,年届而立之年的我因年龄优势被大家推举为联谊会活动的召集人。
时隔三十多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份受益终生的“通联情谊”。联谊会成立之初,我受大家委托,带着忐忑的心情,邀请报社领导给我们这些后辈讲课。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一口应允,不顾白天工作繁忙,忙中抽闲晚间在报社六楼会议室给我们开讲通联第一课和第二课。让我们大为感动的是,这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授课都是免费的,分文不取。他们短短两句有情有义的话:“给你们讲授新闻写作知识和技巧,‘传、帮、带’,是报社领导应尽的责任”,至今回响在我的耳边。
有了报社领导不遗余力的支持,我们联谊会的活动月月“不同凡响”。讲课地点由报社会议室向外延伸到附近的新开河小学和联谊会会员单位的小会场。讲课的老师由报社领导扩展到工商部、农村部、理论部和周末部各部主任。让我们最为感动的是,时任工商部副主任沈东辉,为了晚间准时到新开河小学给我们讲课,下班后冒雨到教室,竟以两块饼干充饥。她言传身教告诫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通讯员,新闻写作要“手勤、腿勤、嘴勤、脑勤”。经济新闻写作更要讲究背景材料的运用和语言技巧,标题要“弹眼落睛”。
正是受益于这些前辈的现场指点,从1985年到1987年7月短短两年,联谊会会员发展到50余人,大家利用工余时间写稿700多篇。在无锡日报“社会新闻”“世风小议”“寄畅快语”“职工生活”等栏目刊登大小文稿407篇。不少通讯员得益于报社老师“通俗、亲切、口语化”的讲课,笔耕不辍,实现了上稿的“零突破”,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会员们扬长避短发挥通讯员的优势,从基层单位的小人物小事情写起,“身在宝山慧眼识宝”,不少会员成长为无锡日报年度优秀通讯员。令人欣喜的是,有的会员还以新闻写作的累累硕果,跻身省报新闻记者队伍行列。
1995年6月,在市有关部门领导的引荐下,连续十年荣获无锡日报优秀通讯员的我,借调到社科期刊《江南论坛》工作,一干就是十三年。随着角色和工作单位的变化,作为联谊会召集人的我,和无锡日报的联系渐渐减少。在这十年中,报社领导和部主任的“指点江山”,为我这个新闻写作新手解决了不少成长中的“烦恼”,先后在《无锡日报》发表了《抓安全生产“骂比哭好”》《喜忧参半的“家庭教师热”》《多为“企业职工明星”树碑立传》《莫让夜市成“野市”》等获奖作品。在“世风小议”专栏先后发表短文110余篇。
十年来,我还根据自己的写作实践,在市有关部门主办的《社会活动家》月刊上发表《精耕“责任田”,写好“小人物”》《捡到篮里并非都是“菜”》《妙用背景材料,巧为文章添“彩”》《通讯员写稿小池也能捉“大鱼”》等写作心得论文,好评如潮。喝水不忘掘井人,军功章里有报社老师们的一半,我和无锡日报的十年“通联情谊”让我受益终生。我们的点滴进步和成长,都是对无锡日报前辈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