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河
在我的抽屉里,有一叠泛黄的旧报纸,这是《无锡日报》1988年到1997年的一些报纸。翻看着这些报纸,二三十年前的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30多年前,我在一家纺织企业厂的厂办工作。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字能力,就试着向报社投稿。记得第一次向《无锡日报》投稿,是看到报纸上有关“我心目中的现代工人形象”的讨论。于是,我边写边改,花了大约三天时间,用稿纸认真誊写好,虔诚地寄出了我的“处女作”。然后,在忐忑不安中等待消息。终于,在11月25日的第三版上,看到了署有我名字的文章《正直上进——现代工人形象的基调》。后来,又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样报和编辑老师的信,几句简短的鼓励,让我对以后的写作充满了信心。以后,我陆续向《无锡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投稿,一年间在《无锡日报》上刊发的稿件有十几篇。其中《做人要正直,处事讲方法》《万物皆可为我师》等文章,不仅得到了同事和朋友们的好评,还得到了一些素不相识的读者朋友的肯定。这些,为我以后的文字工作打下了基础。
1995年,女儿读小学五年级。为了提高女儿的写作水平,我鼓励她向报社投稿。女儿把参加无锡广播电台举办的朗诵比赛的经过,组织成一篇400多字的文章,向《无锡日报》“同题之作”专栏投稿,很快就刊用了。女儿别提多高兴了。此后,女儿就成了《无锡日报》的“粉丝”。不仅养成了每天做完功课后读报的好习惯,还踊跃向《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报刊投稿,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女儿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她的一篇作文,获得了全省“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一等奖。上了中学,乃至出国读书后,她还经常给《无锡日报》投稿。
我和女儿读报、投稿,也激发起妻子的热情。在我们的鼓动下,她也加入了读报、写稿的行列。经过反复修改,投出了她的第一篇稿子。终于,她写的《回家的心情》一文,在1995年12月5日的《无锡日报》上登了出来。看到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了铅字,妻子竟激动得眼含泪花。以后,妻子也成为所在单位的通讯员,她写的一些消息、报道,得到了同事和基层群众的肯定。
看着这些泛黄的报纸,仿佛又回到了往日时光,心中充满了对党报的感激之情。三十多年来,《无锡日报》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也成为我们家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即使在如今电脑、手机普及的年代,一天没看到报纸,就仿佛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感谢《无锡日报》帮助我们一家提高了写作水平,感谢《无锡日报》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