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说来话长,我与《无锡日报》结缘40年了。还在穿开裆裤时,长辈教我识字,就是从报头上的大标题开始的。后来上了小学,老师要求学生回家读书读报,父亲每个周末从单位借来《无锡日报》,教我如何遣词造句。
1990年2月,我在胜利门中学初二(5)班就读,寒假结束后一场瑞雪覆盖大地,我和两个同学相约星期天到锡惠公园赏雪。当时雪融路滑,见到有人在锡山大桥自行车推行坡道上滑倒,我们三人当即改变计划,来来回回搀扶行人和自行车上下坡,一直忙到中午12时30分才结束。我们学雷锋没有留名,但被有心人记住,打听到了学校、班级和名字并向报社报料,星期三的《无锡日报》报道了我们做好人好事。这件事对全校师生的触动也很大,不仅校长在广播晨会上点名表扬,还做成剪报张贴在宣传橱窗。
学生时代,《无锡日报》既是风气导向标,也是时事新闻库。记得每个班级订有两份报纸,一份《中国青年报》,一份《无锡日报》,每天一到午饭时间,大家争先恐后冲到传达室取报,跑回教室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国青年报》因为客观原因一般只能看到隔夜新闻,而《无锡日报》都是当天报纸,当然最受大家欢迎。
《无锡日报》的理论版和副刊版是我爱看的版面,几年间,从报上汲取的营养,让我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文字功底,对提高政治和语文成绩帮助颇大。1994年高考后,《无锡日报》分批公布高校录取名单,我考上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名字第二次上了报纸。
进了大学,得益于长期以来《无锡日报》的文化浸润和熏陶,我如鱼得水,在校报上屡屡发表文章。后来一位在无锡日报社任职的学长看过我的作品,鼓励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看了那么多别人的好文章,怎么不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给《无锡日报》投稿呢?”我有点疑虑,写稿的人那么多,不少还是知名作家,编辑凭什么用无名小字辈的稿件?学长给我打气:“是金子总会发光,《无锡日报》是看稿件质量的,不是看作者名气和资历的,试试吧!”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就当时疯狂的邮市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换个视角看邮市》,没想到,处女作很快刊登在1997年3月13日《无锡日报》第8版,这也是我的名字第三次见报。当收到30元钱汇款单时,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也证明,《无锡日报》唯才是举,只要有本事就有机会上稿。
毕业考入市公安局后,我有更多时间读报写作,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散文《心游》发表在1999年7月28日第7版《无锡日报》上,我的名字第四次上了《无锡日报》。
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锻炼,我的写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引起领导的注意,把我调到“笔杆子”岗位,从事情报研判工作。从此以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在《无锡日报》“无锡警方”版面多次发布经济犯罪预警,提醒市民谨防诈骗陷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许多市民读报后向警方报案或提供案件线索,助破了不少大要案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把平时所思所想写成感悟文章投给副刊部,每年都会发表几篇“豆腐干”文章。
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定律”提到: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我不敢说他的话一定就对,但长年累月的积淀,总有厚积薄发的时候。我参加2008年的工商管理硕士联考时,有一道考题是以“原则”与“原则上”为议题写一篇论说文, 平时读《无锡日报》积累的丰富素材使我在写作时驾轻就熟,助我考上了东南大学。后来,我不仅写散文杂文,也写学术文章,逐步从《无锡日报》走向全国报刊,自2008年开始,我每年都在《读者》发表作品,从2014年至今,《公安研究》每年都会刊用我1-2篇学术论文。
2009年10月,我从经侦支队下沉到广瑞路派出所锻炼,尽管每天工作非常繁忙,但再忙再累,即便当天没空详读整张报纸,我都给自己定下了每天阅读《无锡日报》10篇短文的指标。原因无他,只缘《无锡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两年后,我被遴选至市局政治部,别人问我是怎么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我说不是自己水平有多高,而是《无锡日报》帮我提升思想境界,夯实知识基础,比别人有了更充分的准备。
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与《无锡日报》的故事还将继续,上一个40年我们共同走过,下一个40年我们还要一起走,这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也是我的人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