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不美,关键看治水,水不仅是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更是乡村振兴的血脉所在。位于惠山区的洛社镇,仅河道就有198条,比整个梁溪区还要多出46条。曾几何时,工业、农业、生活,农村水生态的“三座大山”将原本清澈美丽的小河浜压得喘不过气,流淌在村前屋后的涓涓清水逐渐变脏变黑。痛定思痛,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洛社人开始意识到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从治水开始,多方努力下,洛社镇Ⅲ类水体目前已达到80多条,去年1月份的时候还只有19条,到底是怎样的方法,让河水发生了奇效?近日,记者对洛社镇走出的河清水晏“三路径”进行了实地探访。
“人工小湿地”净化家门口的小河浜
说起美丽乡村,在洛社镇,当地人都很羡慕福山村村民,别的村里最多有条小河,但福山村却有了一片湿地,听村党总支书记徐明杰说,去年造这块湿地初衷是为了净化旁边名叫邵基坝浜的断头浜。“阿伯,不要在河里洗澡,快上来吧。”前几日中午,气温高达35℃,徐明杰路过邵基坝浜,看到这一场景,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忙上去劝阻,“河里能洗澡,也反映了河水的清澈,搁在几年前,那是不可能的。”
福山治水,走的是自然之路。“相比城里治河用的石墨烯、活水泵站等工业化手段,我们用的是土办法,开挖湿地净化河水。”徐明杰说,村里没有委托任何治水公司,去年自己动手挖了5个大水塘,用步道、小桥、管网连成了一片近30亩的湿地,邵基坝浜的河水被引到这里过滤干净,一年时间,从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老百姓一开始并不理解,以为公家的钱会打了水漂,这下没人不说好。”
站在河边向南望去,湿地连成一片花海,鸢尾草、美人蕉、睡莲等观赏性植物错落有致,甚至还种上了芹菜等经济作物,人与自然的“亲清”关系在此得到体现。“原来黑兮兮的,河面上还冒油,就连拖把都洗不干净,现在再瞅瞅,不仅好看,更加好吃好玩。”村民邵根南说,湿地成了村民早晚踱步的好去处,每到傍晚,附近村的人也会走来乘凉。
“生态污水池”吃掉147户村民生活污水
280米长的青龙桥河串起马塔浜、尖上、青龙桥3个自然村,147户村民沿河而居,张镇桥村党总支书记谢玲见证了青龙桥河由黑到清的全过程。“去年以前,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排河道的,几十年下来真是又黑又臭,百姓意见很大。”谢玲坦言,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张镇桥村远离城镇,要想接通城市污水管网委实不易。“要么穿过342省道,要么穿过铁路高架,代价都很大。”
为留住美丽乡村,去年,2座村庄污水点源处理工程正式启动。在污水进入的第一道“微动力”关口,白色砂石间种满了水草。“沙子、水草表面会形成一层生物膜,用来吸收污水中的氨氮、总磷、COD。”街道河长办主任谈鸣鸣是点源处理工程的发明者,他介绍,居民污水通过格栅井、调节池、厌氧池、高效复合生态处理系统等流程,每天可以处理30吨,隔2年翻一次砂,处理一吨水成本在0.1-0.4元之间。
浊水变清水,再次回流到河里,循环往复,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河边还种上了我们的小菜地,青龙桥河再次变成了我们儿时的母亲河。”村民梅孝菊在田间地头这样说道。“每月都会来测试一次,出水水质稳定在Ⅳ类至Ⅲ类水之间。”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带记者随手舀了一瓶尾水,透过阳光,水质清澈透明,洁净度类似纯净水。
重建生态链,水草修复恢复肌体健康
一路上,谈鸣鸣反复邀请记者,一定要去看看神奇的“硬币河”。啥是“硬币河”?谈鸣鸣解释说,就是硬币丢进去,一眼还能找得到。将信将疑下,记者来到了杨西园村兴盛河,眼前一切果真名不虚传。
波光粼粼,水草依依,难以想到仅仅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劣Ⅴ类河道。“早年没有自来水,我们喝的就是这河里的水,1988年以后,石塘湾周边印染厂、化工厂接连开办,黑水直流小河浜,甚至还冒起了泡。”原村党总支书记陈洪兴亲历了兴盛河的前世今生,他说,河道一边是住宅,一边是工厂、农田,几乎同时饱受生活、工业、农业三重污染。
一年唤回清水河,秘诀何在?项目施工方负责人杨明道出了缘由,“首先是联合高校对当地的土壤和水质成分进行分析,随后用生物菌对淤泥进行消毒,再选择种植适合当地河道的水草,又投入鱼虾螺贝和浮游生物,重建生态链,恢复肌体健康。”他介绍说,种水草并不简单,由于河水太黑,水草光照不足,种下去没多久就死了,只能把水抽掉,根据水草生长程度,再慢慢抬高水位。
(顾庆赟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