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19日,“锡报讲坛”2019年第三讲开讲,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就媒体融合过程中如何推动内容创新和记者转型作了精彩讲座。融合、可视、垂直、社交、沉浸和场景成为讲座的关键词。
目前,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5年,改革进入全媒体打造的攻坚期。“1.0版媒体是内容媒体,2.0版媒体是社交媒体,3.0版媒体是智能场景媒体。”曾祥敏说,媒体融合就是要实现内容价值与用户价值的高度匹配,实现媒体的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终端随人走、信息随人转的移动优先时代,内容是透视媒体融合的窗口,在内容生产中,必须突破媒介介质的边界,重组要素,实现内容的可读、可听、可视、可触,做到真正的融合。
曾祥敏重点就可视化和垂直化作了讲解。短视频是目前做得最多的可视化产品,曾祥敏以新华社、央视的优秀媒体融合作品《红色气质》和《公仆之路》为例,提出实现信息的跨界融合必须追求呈现表达上的创新,把信息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未来已来时代的内容生产,必须生产个性化的新闻,包括个性化推送、对话式呈现、定制化生产等方面。”
“在媒体内容生产传播过程中,过去用户是终端,现在用户是起点。”曾祥敏以音视频媒体从社交工具到媒体工具的演进论证说,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创新必须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生产,即垂直化生产。“精准服务满足垂直社群需求,从大水漫灌模式向精准滴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用户赋权,将用户从消费者、转发者、分享者变为内容的生产者,让用户不仅是作为传统媒体扩音器,还要成为生产力。“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必须打通庞大的新闻数据库和精准的用户数据库直接的连接,实现从媒体到社交工具到个性化服务的转型。”
讲座结束后,曾祥敏受聘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暨城市党报研究杂志学术顾问。(范绪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