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9月2日,幼儿园开学的第二天,和往年一样,小班新生的哭声响成一片。妈妈刚抱着轩轩走到教室门口,一看到迎出来的王老师,轩轩就转身死命搂着妈妈的脖子哭喊起来。看着怀里哇哇大哭、生离死别般的孩子,妈妈红着眼睛手足无措,不停地对轩轩说:“好好好,妈妈不走,妈妈陪你!”“好好好,妈妈再抱一会儿,我们不进教室!”眼看母子俩闹腾了近10分钟还是无济于事,王老师走过去安抚了妈妈几句,想办法把哭闹的轩轩抱进了教室。
王老师拿出轩轩最喜欢的玩具小汽车,陪着他一起玩,慢慢地轩轩止住了哭声,坐在地板上自己开起了小车。正当王老师转身去照顾另外几个孩子时,轩轩突然哇的一声再次大哭起来,他跑到窗边着急地跺着脚,伸出手大声哭喊着:“妈妈来!妈妈来!”王老师急忙来到轩轩身边,试着把小汽车再次递给轩轩,可是轩轩用力推开老师和小车,执着地伸手指着窗外哭喊妈妈。顺着轩轩手指的方向,王老师看到窗边有个在偷偷擦泪的人影,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轩轩妈妈,刚才她一定是躲在窗外,却被眼尖的轩轩发现了。
【案例分析】
幼儿园新生入园之际,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会产生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就是“分离焦虑”。案例中轩轩的表现非常典型,他害怕离开妈妈,不想独自呆在陌生的幼儿园里,所以期望通过大哭、搂紧妈妈等方式,让妈妈不离开自己。而面对宝贝撕心裂肺的哭喊,轩轩妈妈显然既心疼又无奈,她不知道该怎么劝慰孩子才能让孩子乖乖跟老师进教室。一旦孩子进了教室,她又担心孩子是不是会继续哭闹,所以迟迟不愿离去,偷偷躲在教室的窗外偷窥。
其实,一开始进教室时轩轩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他与妈妈分离后,能在老师的陪伴下玩玩具,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后来还能自己独自玩耍,说明他并不抗拒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玩,幼儿园的玩具也对他具有吸引力。这本来是孩子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是非常可喜的,如果坚持几天,轩轩将会逐渐适应与妈妈的分离,他的分离焦虑也会随之减弱。可惜的是,妈妈因不放心,躲在窗外偷看,而且还被轩轩发现了,这让轩轩重又陷入了“想妈妈陪伴,不愿离开妈妈”的痛苦情绪中。
【应对方略】
一、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分离焦虑
幼儿园新生入园时,不仅仅是孩子会出现“分离焦虑”,多数家长也因亲子分离、孩子哭闹而产生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在幼儿园陪着孩子哭,躲在某个角落想方设法偷看;回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用言语恐吓孩子等等。这种亲子双方的“入园焦虑”往往会相互波及、相互影响,使得入园适应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要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建议家长们首先化解自身的焦虑,以免成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孩子。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育儿书籍、多跟老师沟通请教、向其他父母讨教经验等途径,来获取正确的方法。
二、采用有效的分离技巧
家长要学习一些有效的分离技巧,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巧妙化解亲子分离焦虑,支持孩子快乐地走向集体生活。
1、用积极的言语与孩子沟通
使用正面、积极的言语和孩子交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所要传递给他的爱与力量。来园时,用“接纳的言语”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缓解孩子的伤心,不要强硬地叫孩子“不能哭”,可以说“没关系,想妈妈可以哭一会儿”,因为“哭”正是孩子宣泄、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压抑不哭的孩子反而容易生病。同时,用肯定的言语带给孩子安全感也很重要,可以说“妈妈等你……(‘吃完饭’或‘睡好觉’)就来接你”,并且坚持说到做到。
此外,在离园时不要问孩子“今天哭了吗?”而应问“今天开心吗?和老师玩了什么?”用快乐的言语引出正面的回答,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开心的活动,激发幼儿再次入园的积极性。
2、用理智的行为和幼儿道别
在教室门口微笑着和孩子道别,让孩子对分离有所准备,千万不要突然 “消失”,这样反而会引起孩子的不安。如果家长需要一个“爱的告别”,可以和孩子亲两下或抱一抱,然后挥手离开,不要任意延长和孩子分离的时间,例如反复不停地拥抱、亲吻,长时间陪伴,离开后又回头观望等,因为这段时间越长,越强化分离的痛苦。
3、正确看待幼儿的倒退行为
幼儿入园初期,可能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例如本来在家挺能干的,现在却突然特别粘人、不愿意自己吃饭、不肯自己动手做事情、睡觉不安稳等。家长大可不必为此烦恼、困惑,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孩子们积聚力量来面对新的挑战的时刻,倒退行为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家长要做的是多给孩子理解、鼓励和支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度过这个时期。
(本文节选自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关键词幼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