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敬
秋天一到,凉凉的风就一阵紧似一阵,草木染黄,雁字横秋,大地一派迷人景象。在这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上天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道人间美食——蟹。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经过大半年的杂食,蟹已壳青爪壮,它总是瞪着两只幽幽的绿豆眼,挥舞着毛茸茸的大螯,加上青壳上那三条叉戟,像极了京剧舞台上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看上去好像它不可一世,但经人一捆一烹,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有美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
但俗话说得好,吃鱼哪知钓鱼乐,我要说的是,吃蟹怎比捉蟹欢。我的老家在江尾海头的南通,属于典型的水网地带,盛产螃蟹。至今少年时捉蟹的快乐仍时常浮现眼前,今天略忆一二,以飨蟹客。
钓蟹
捉蟹最简单的方法是钓蟹。钓蟹没钓鱼那么讲究,只要一根竿子一条线,不需要钩。钓鱼要静,要有耐心,钓蟹只需在钓线末端结上一条青蛙腿或蚯蚓,将钓线沉入水底。螃蟹是杂食动物,馋吃是出了名的,它见了吃的,就像老鹰见了兔子,两只大螯会牢牢夹住猎物,打死也不松口,同时也会闹出些动静,这时,你只需起竿就行。但开始时得轻提钓竿,到蟹快要出水的一刹那,则必须迅速甩竿,将其甩到岸上。如果要做到十拿九稳,可以准备一副渔网,在起竿快到水面时,配合一捞,蟹就无路可逃了。还有的干脆在钓线上结上一张小网,将钓饵结上,只要螃蟹进到网里进食,任你怎么起竿,它也插翅难逃。
掏蟹
捉蟹的第二个办法是掏蟹,即到螃蟹洞里掏蟹。在一些河浜湿地,螃蟹会安营扎寨,建造自己的巢穴。蟹穴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肯定是临水,洞口齐水位;第二蟹洞一般呈扁圆形;第三在洞口周围有明显的爪印,并且洞口水位总呈现动态水纹,这是因为螃蟹在洞内不停地呼吸,吐泡泡。经过仔细勘查后,确定为螃蟹洞就可以行动了。一般只需将洞口用工具挖开一点,而后伸手进洞内将蟹提溜出来。但有的蟹洞很深,手臂够不着,这时就靠智取了,可以在洞内做几个活塞运动,或用上一段芦秆辅助戳到洞底螃蟹,尔后迅速将手撤回洞口等待,螃蟹受到惊扰,会好奇地爬到洞口察看,这时你只需将手掌收拢,它就逃不出“如来”手心了。但也有失手时,螃蟹出洞时你没抓住或者它根本不理你,这时只能硬取了。你可以釆些水草和上泥巴,将洞口封了。洞内断了氧气,螃蟹憋不住,就会乖乖爬到洞口挣扎。有经验的捉蟹人,可以根据洞穴的大小测算出螃蟹的忍耐时间,时间长了螃蟹会闷死,短了蟹还没动静或还有力量逃跑。只有在螃蟹被憋得昏昏沉沉时才是最佳时机,这时就可迅速揭开泥草团,螃蟹必定在洞口等着你来救命。
放蟹
第三个捉蟹的办法是放蟹。我们家乡河塘纵横,水网密布。螃蟹有回流入海的习性(不一定螃蟹都会爬回大海),会顺着水流而行。在秋季,你只要在河与河、沟与沟之间开一条小水渠,能够形成涓涓细流就行。螃蟹会沿着这个水流,纷纷行动起来。我记得有一年闲来无事,在家的周边两条有落差的河道中间挖了一条宽约三十厘米,长有十多米的小渠。我在水渠的中间用芦秆筑了一个栅栏,阻隔螃蟹继续前行,并在适当的位置搭了一个小营地,用刚收的稻草铺好,支上防风油灯。傍晚我和堂弟早早吃过晚饭,穿得暖暖的就进入了阵地。这时候真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感觉,还有稳坐中军帐的大将感觉,坐等螃蟹前来受降。一切准备停当,开渠引流放蟹。还不到十分钟光景,只见沟渠内一团浑水先到,紧接着硕大的一只雄蟹就大摇大摆地来了。它在栅栏前对着灯光张牙舞爪好不神气,殊不知已成了瓮中之鳖。那一夜我和堂弟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来就是三五只,我们眼无暇手不停,不到零点,就捉到了一大鱼篓,回家一称,哇塞,36斤,真是打了个大胜仗!
听蟹
要说捉蟹,必须说听蟹。所谓听蟹就是指听蟹爬上岸吐泡泡的泼泼声。真正的“西风响蟹脚痒”指的就是这个。西北风一吹,这脂肥膏黄的螃蟹就耐不住要到岸上来蹓跶。深秋时节,芦苇割了,地里庄稼收了,到处一片清新,旷畅,特别是月朗星稀的晚上,西风微微,蟹脚痒痒,螃蟹忍不住上岸来了,一上岸就发出一阵阵吐泡泡的泼泼声,在万籁俱寂的郊野,声音传得老远。这时你可以循声过去,在距离发出响声三五米左右的地方停住脚步,仔细听上一听,判断螃蟹的准确位置,如果发现那儿有一个黑乎乎的影子,你就一个箭步冲上去,或踩或按,一只螃蟹就被你俘虏了。记得一天晚上我母亲在屋内做针线活,隐约听到门外场上有螃蟹吐泡泡的声音,轻轻打开门,果然有两只螃蟹在月光映照下的场上嬉玩,母亲轻松地将它们拿下,第二天成了我家的一顿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