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太湖周刊·阅读

水德江南的柔与刚

  □成 文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看来,提到“江南”,一定是一个有温度的地名,一个灵秀的地名,一个高感性的地名。而“江南”最为人乐道的特点就是“水”。“水是眼横波”,江河湖泊、三江五湖,是江南最明亮动人的所在。于是水乡几乎成为江南的另一个名词。《管子·水地》中称“地”为“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称“水”为“地之气血,如筋脉之通流”。明清人更认识到江南水乡为中国之“血脉”“脂膏”。

  作为水网密布之地的江南,长期为水所通流浸润,势必从根本上影响到从人物到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对于江南几千年来最核心的特质,胡教授归纳提炼出“水德”一词。他认为这是来源于江南先民与环境相磨合的生存经验的长期积累,是一种来自大地的智慧。人地互动,顺其水性,修其堰洞,通其湍流,因生存而保其生态,顺生态而化其生活,由此形成一种中庸、平和、经验主义、平衡协调思维的人生智慧。胡教授尤其提到了柔与刚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特点。

  水性至柔,《道德经》曰:“天下莫柔弱于水”。然而柔中又有至刚,例如滴水可以穿石,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即是千万年来流水冲刷而成。胡教授认为,“概括起来,至柔之物,但持其恒德,日积月累,亦能产生一种沛然莫能御之的至刚之力。”

  从自然条件来看,江南的吴地之山少有崇山峻岭,江南之水除长江及钱塘江之外,多为湖泊或溪涧,少有惊涛骇浪,加之温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共同化育出江南人偏于温和柔美的性情。“吴侬软语”、书法、绘画、戏剧等,都较北方艺术拥有更偏优美与精致的审美趣味。这些使江南整体呈现出偏柔的特点。

  胡教授认为,江南虽有温柔旖旎,但也曾有面折廷争、刚直不阿的直臣。刚强无畏、舍生取义的志士如徐锡麟、秋瑾;而一生向往金戈铁马、杀敌复国的陆游,更因其“寤寐不忘中原”的铮铮铁骨而被梁启超赋予“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高度赞美。宋元易代、明清易代之际,反抗异族入侵的态度最坚决、斗争最激烈的交锋也多发生在江南。所以江南并不总是风花雪月、水暖风清,而是充满强烈的风骨和血性的。胡教授说,江南历史上出现了像于谦、海瑞、金圣叹、王阳明、顾炎武这些人物,完全证明江南是中国文化中最有刚健精神的地方之一。而刚健精神在今天,更重要的含义是它的创造性、开拓精神,而这正是从江南风骨、江南血性中转化而来的。

  刚健还有一个方面即是隐忍。在胡教授看来,就是居于边缘,悄然发力。如吴泰伯以退避成大业。江南的士子也多有一种市隐精神,专心致志地读书或钻研艺术,过着恬静的生活。比如词从文体上来看,有一种弱德之美,也就是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隐曲姿态。词体的音律、节奏更适合表现弱德之美,尤其是“不得已”这样一种感情,展现曲折、杳渺之意。

  最重要的,胡教授认为,江南水德,刚柔互含,并举一例——杭州宋代的老龙井茶村,曾住过一位辨才法师,是苏东坡的好友。老龙井处于钱塘江和西湖中间,法师于是把这处泉水说成拥有极大的奥妙,即生在温柔富贵与名利场,却不为之所动,而是拥有保持中正平和与独立不倚的品质。辨才的《方圆庵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后来米芾还把它写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刚柔互含,这正是江南自古而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