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均 钱新伟
研究、保护和整理中国音乐遗产
杨荫浏先生一生中多次去云南、河北、广西、四川、陕西、江苏等地,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调查,搜集了许多极为珍贵的音乐资料。他不但认真学习、整理、收藏、出版,并积极实践、传承、创新。他年轻时就对无锡道教音乐、青城山道教音乐、中国基督教圣乐、北京智化寺音乐、西安鼓乐、五台山寺庙音乐、湖南宗教音乐,进行长时间的发掘、收集研究。其成果涉及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音乐范围、内容十分广泛、详实,至今尚无人超越。特别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后人在他创造的条件下,在宗教音乐的保护与研究上已取得喜人的成就。如五台山佛乐、智化寺京音乐、千山寺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鱼山梵呗、大相国寺梵乐、玄妙观道教音乐、武当山宫观道乐等在内的一大批宗教音乐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研究和保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
用毕生心血编制《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音乐史是一门包罗了许多学科门类的专业,如考古、历史、乐器,以至于社会学、哲学等。《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于1981年完成,历时三十多年,洋洋65万字。早在1925年,他青年时期就用英文写出了《中国音乐史纲》论文。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杨先生最后一部大作,是杨先生学术的最大基石。后人评说,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界至今无人能企及的高峰,也是以后的音乐史家也难以达到的高峰。在这部巨著中,他把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基本脉络勾画得清清楚楚。这是他在音乐历史与民族音乐、音律学等方面综合研究的丰硕成果,使我国的音乐历史成为有乐谱的音乐历史。
他在书中所述的每个论断都经过多方引证,郑重推敲,观点鲜明,资料翔实,因此是一部最完备的音乐史著作,现也被高等院校音乐系科选作教材或重要参考书之一。
为抢救、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作出贡献
杨荫浏先生抢救性录制了无锡艺人阿炳(华彥钧)的《二泉映月》等乐曲,使其成为世界名曲。
阿炳(华彦钧)是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长,精于道教音乐,擅长胡琴、琵琶、三弦等乐器。杨先生从小就和阿炳有缘,音乐启蒙时期曾跟他学过琵琶,且很投入。杨先生到天津工作后,每年暑假回锡,总要去看看这位民间音乐达人,相互切磋技艺。有次杨先生给阿炳录音时,两位老朋友还玩了一把,杨先生弹琵琶,阿炳拉二胡,大家都用民间即兴演奏的传统,你追我赶,你加个花,我变个奏,两人演奏得忘我尽兴,以至放下乐器,一起感叹“过瘾”。
1950年暑假,杨荫浏和曹安和(表妹)带上外国进口的录音机专程回到无锡,他要抢救和发扬阿炳这位民间艺术家的音乐技艺。1950年9月2日晚上七点半,杨先生和曹先生马不停蹄地赶到市中心崇安寺,在三圣阁内为阿炳录制了包括《二泉映月》在内的六首曲子和十番锣鼓。乐曲名《二泉映月》亦系杨先生所题。现在这部乐曲已成为世界名曲,后来有关《二泉映月》的电影、歌剧、戏剧广为传播,这是无锡一张响亮的名片,试想如果没有杨荫浏先生等的努力,这位苦难的民间艺人和他的不朽作品可能早就湮没在无锡旧街头的泥尘中。
杨荫浏与无锡天韵社的缘分
天韵社是清唱昆曲社,最初创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设立在无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锡的昆曲水平曾达到“舟过梁溪莫唱曲”的高峰,在曲界获得了“无锡唱口”美名。它严于四声,对咬字吐音、反切收韵特别讲究,是昆曲中的“书房派”。明代曲评家称“锡头昆尾吴为腹,缓急抑扬断复续”。这里的“锡头”即是指吐字时以无锡音为起音,中间夹以吴音(腹),收煞即为昆山音(尾)。以这种唱法,便能收到“缓急抑扬断复续”的效果。昆曲随时代变迁,从盛放到衰萎,多次演变。杨荫浏先生天作之缘,12岁经人介绍入天韵社,且师从昆曲名家吴畹卿先生。一方面杨先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另一方面得吴先生真传,所以使杨先生在天韵社扎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他后来民族音乐研究颇有建树的重要源头。所以说没有天韵社的培养,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成果。但杨先生对天韵社亦有极大的贡献,重点是保护和抢救了昆曲的“无锡唱口”,把天韵社的昆曲以及音乐向全国推介,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以文字、曲谱、音响和传人的方式留了下来。
昆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老的昆曲又重现其绝美的光华。“无锡唱口”这支幽兰,重新绽放,无锡昆曲也将再度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