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英茗 雪雯
无锡新经济发展迎来一波新的政策红利。本周一的市委常委会上,随着聚焦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的三份《实施意见》审议通过,推出新的鼓励措施,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脉络清晰浮现。
紧扣的核心不变,依然还是“产业强市”。但明眼人能够发现,在“产业强市”战略提出至今的五年间,致力于打造现代产业高地的政策意见呈现出阶段性的精确指向:从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四化”引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三个三年行动计划,以及相应实施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系列配套,无不回应了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一以贯之的“产业强市”战略指引下,无锡从顶层设计入手架构起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梳理这些政策文件,凸现的是这座城市上下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是效率更高的市场环境,更是精准浇灌“实业田”的孜孜追求。
事实证明,一流的产业生态能量巨大:它可以是企业面对经济失速与产业困局时的坚强后盾,也可以是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时的坚定号角。今年1-10月份,无锡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4.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69亿元,同比增长7.4%。全市“一盘棋”格局下,无锡踏着稳健有力的步伐,不断攀登“产业强市”的新高峰。
“锐”政策
强有力的“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本级兑现落实现代产业发展资金31.42亿元、增长23.44%。”市财政局工贸处负责人透露说,“十三五”期间200亿元现代产业资金投入目标,已提前一年完成。
这个“200亿元”的现代产业资金,源于2015年底无锡重磅推出的1.0版产业发展政策——《关于推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彼时,无锡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市委市政府希冀用一个力度足够大且持续稳定的政策,点燃企业家们攻坚克难、发展实业的热情。
政策的“推手”作用显而易见。去年,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着0.11微米超低功耗工艺技术平台开发获得研发经费支持,今年该公司又出现在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公示名单上,其集成电路与传感器集成制造与生产技术获得新技术新产品认定奖励。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而在另一个层面,产业扶持政策切实落地带给企业的信心激励,远远超出了资金本身。
五年间,围绕“产业强市”的新举措密集出台,一个多渠道、全方位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形成,多个政策背后浮现“产业发展之中,哪里需要有问题破解,就在哪里发力”的施策逻辑。呼应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渴求,“太湖人才计划”落地实施,力推产才融合。每年安排20条左右线路,全国数十所重点高校开展校招,提高人才引育和产业的匹配度;成立“芯动力人才计划”集成电路创新创业无锡基地,为本地优势产业精准引才;HR-E站在服务于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精细化、主动式、专家型的人力资源服务。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经突破17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突破12.5万人,留学归国人才达1.5万人,高技能人才近39万人。
政策不在多,在于精、在于管用、在于切中要害,有锐度才能有强有力的撬动效应。现代产业发展政策从2015年1.0版、2017年的2.0版到2019年的3.0版,两年一次迭代更新,既有延续性又补漏、提升、完善。2016-2018年,全市累计拨付产业扶持资金178亿元;今年至今累计支持了1668家企业2419个项目,华虹、海力士二工厂、海力士M8、药明康德、中环领先、恩捷新材料等11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是产业发展之重,我市靶向发力、精准扶持,制定出台《无锡市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2018-2022年)》,构建分层、靶向、梯度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去年还将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标准加码。2018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95家,是2017年的14.7倍。今年,全市列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1373家、同比增长163.5%;高新技术企业申报1670家、同比增长55.9%。
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便在政府的“有形之手”中充分激发,强大动能积蓄并注入到产业发展的土壤与肌理中,下转第2版>>>
同频共振,精准浇灌“实业田”
上接第1版>>>为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新高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降”税负
尽一切努力让企业轻装前行
精准施策,“赋能”的另一面是“减负”,两者共同刻画出产业强市战略推进的“背景色”:
2016年5月“32”条,帮企业卸下约200亿元的成本压力;
2017年3月“18条”、11月份“15条”,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压缩成本空间;
2018年12月“33条”,力度更大、覆盖更广的措施释放出“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的信号。
企业负担轻了,前行步伐才能加快。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感同身受,企业财务总监徐岗心里有本账:制造业增值税税率2018年5月由17%下调至16%,今年4月进一步降至13%;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2016年5月从20%阶段性降低至19%,今年5月又下调了3个百分点,减税和降费的幅度之大出乎他们意料。
打赢降成本这场硬仗,需要有理智看待得失的远见卓识。各类成本的降低,源于企业水电气、税费、用工、融资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多个方面的压缩。自来水费于2016年每吨下调1元,次年又取消了城市附加费,水费再次下调0.04元/吨。一再压缩成本空间,全市各相关部门同向发力:用眼下的“降”换取长远的“增”,用自己的“失”换取企业信心的“得”。
2016-2018年间,每年各类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减负都达200亿元。今年我市减税降费规模、惠及范围更是前所未有,1-11月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229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等也不断下降,我市定期清理并出台年度分类收费清单,清单之外的收费项目一律不批。仅今年一般工商业电价下调约10%,工商业用户年用电成本预计下降6.76亿元。
减税降费“真金白银”转化为企业自信前行的发展红利。无锡蓝天燃机热电有限公司投建的天然气热电工程是省重点工程,按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新政,企业今年可就此减税1400万元。多重税收政策激励下,公司今年将尽快启动二期建设工程。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将有序下调入网电价,可为下游企业带来3000万元左右的减税红利,减税效应向全产业链辐射。
“优”服务
充分释放市场内生活力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产业强市的五年间,无锡一直在实践着这一理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无锡先后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等文件,聚焦审批服务、降本减负、市场公平、法治环境等,成为产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的重要基础。
拼“速度”,是营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2017年“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评价”居全省第二到上榜《2019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简审批、强监管、优服务的“无锡速度”声名鹊起。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最长时限比全省少20天,电力外线工程施工图并联审批7个工作日完成、快于上海,写在了“无锡速度”的备注栏里。
今年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梁溪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一面印有“服务真诚贴心,办事廉洁高效”的锦旗,送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国庆前夕,其下属两单位有358份不动产需办理转移登记,在9月30日之前必须上报至市财政、住建部门。虽然是金九银十登记高峰期,内部流程在审核节点优化再优化、审核材料精简再精简,4个工作日便完成了所有的转移登记。事实上,无锡不动产登记效能早就盖上“高效”章,2017年就已跑出了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对应着企业开办、用水用电、办理工程项目许可、纳税等大量事宜,每一个被点赞的服务都是“店小二”服务意识的体现。去年9月,为确保全国首创的蓝藻藻泥和市政污泥处置项目年底如期开工,市行政审批局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倒排工期,分规划、国土、建设、设计、招标五大流程同步并联推进项目前期审批手续,从启动决策到征地拆迁和获得施工许可证共用时仅44个工作日,比原计划提前了9天。一年之后的现在,参与这场提速硬战的相关人员回忆起来还不禁感叹:这波操作太猛了。
“无锡要打造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城市,需要每个部门、每个人尽己所能。”这已成共识。随着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等一批创新制度的高效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政务改革全面落实,无锡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更为优越。今年10月,随着《无锡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服务时限能快则快的主旨,多处体现在接下来的提速中:最快的社会投资类一般项目压缩在50个工作日,今年年底前企业办理抵押登记、工业用地整宗转让办理转移登记时限要由原来的3个工作日缩短到2个……在优化营商环境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将迎来又一次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