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飞
编者按:大型原创锡剧《惠山泥人》到现在已上演了25场,收获掌声无数。这部戏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民国年间,却具备了思想情感、道德取向、价值观念等内涵上的时代精神,发挥了戏曲温暖、校正人心的作用,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如何考量?由这部剧,也引发出一波关于新语境下戏曲发展现代化的思考。
可以这样说,《惠山泥人》是一部主旋律戏曲,它客观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诉求,发挥出戏曲温暖、校正人心的作用,这是当代戏曲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戏曲究竟要怎样反映时代精神呢?《惠山泥人》为我们开出了一条细小的缝隙,可以窥得一二。与宏大的国家叙事和喁喁的个人私语不同,《惠山泥人》巧妙地介于二者之间,让我们由“人心”看“天道”。
戏曲欣赏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每个人在观赏时的审美心理感受或多或少都有不同,正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接受戏曲之美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心理判断中,《惠山泥人》很巧妙的一点在于它打破了戏曲解读平面单一的维度。
——从吴巧珍对吴淞山养育恩情的感念,到她头顶香炉一路跪拜回惠山,让儿子替自己尽孝道,解父亲绝技无传人的忧愁,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传统。孔子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有云:“仁,人心也”,儒家以孝悌为“仁”之根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与“道”的精髓之一。
——从泥塑工会“传内不传外”的行规和吴淞山对吴巧珍、王天成两人的惩罚,我们可以看到法度与人情的博弈。“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法”与“罚”是否公正?什么样的“法”才是真正的公义?在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之间应作何选择?这都是如今国人经常思考的问题。
——从“压泥要实”“搓泥要柔”,我们可以了解惠山泥人的传统技艺,同时也可以看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人们将一颗对创作的虔诚之心和源自生活的慧思妙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形成了至高技艺,创造了艺术和文明。这与当今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从王天成提出悄悄捏泥人卖钱,到吴巧珍对约法三章誓言的遵循,我们可以看到诚信意识的弘扬,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这是中国世代遵循的价值观。
……
中国人常讲“天道”与“人心”,而人心是关乎天道的。戏曲教化人心的功效古来有之,《惠山泥人》的教化如此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虽然这部剧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戏剧的现代化是艰难的历程,如果剥开戏曲舞台灯光等所谓现代元素的外部加持,戏曲具备了思想情感、道德取向、价值观念等内涵上的时代精神,并能为大家广泛接受,是否代表着戏曲现代化在随着时代变迁潜移默化地形成?还是只有聚焦当下生活的当代戏才配拥有现代化的标签?实践出真知,或许现在谈这些都为时尚早,戏曲的发展永远在路上。
让我们回到《惠山泥人》。“我们将举全院之力打造一台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充满无锡风格、传承地方文脉,观众喜爱、呼应时代的佳作,力争实现原创剧目的新突破。”梅花奖获得者、市锡剧院院长、吴巧珍扮演者黄静慧如是说。
这是一部好戏,尽管在有些情节处理上还有精进的余地。期待《惠山泥人》能够走出无锡,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当前,戏曲走近大学生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即便是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维度,类似《惠山泥人》这样的好作品,也不妨多演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