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爸爸妈妈带小文去参加家庭聚会。坐公交时,一个小朋友看见有个空座位,就一屁股坐了上去,完全无视身旁带他的老人。小文盯着看了好一会儿,轻轻地问:“妈妈,这小哥哥为啥不给他奶奶坐呀?”妈妈冲小文赞许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站,公交车里有空座位了,小文就说:“妈妈,你坐吧。”妈妈说:“你还小,站不稳,你坐吧。”小文这才坐下去。
到了聚会场地,小文主动向亲戚长辈们一一问好,然后开心地和兄弟姐妹们做起了游戏。用餐时,小文又成了小忙人,看到爸爸帮爷爷铺餐布,就主动跑去帮奶奶拿碗筷;看到妈妈给她夹菜,就也帮弟弟妹妹夹他们够不到的菜。遇到一道自己喜欢吃的菜,看到别人的筷子正好也伸过去,她会停下筷子,让他们先夹。聚会结束后,大家纷纷夸小文有礼貌,都邀请她下次到自己家去做客。
【案例分析】
文明习惯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石,需要从早养成。小文在公交车上对小哥哥行为的质疑,在聚会场合主动向长辈问好,就餐前主动帮着拿碗筷,用餐时不自顾自吃菜,处处都表现得很懂事,这应该是小文家长善于教育引导的结果。小文妈妈“赞许的点头”“赞许的微笑”,正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应对方略】
家庭成员统一认识,及早关注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起飞的基地。为孩子的人生提前谋划,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统一认识。只有在家中尊重长辈、谦恭有礼的孩子,在外才会尊师守纪、关心他人、懂得谦让,踏上社会才会是有文明修养、有责任感的好公民。文明礼仪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孩子为人的正确态度和良好品格,给孩子的人生打上最好的底色。家庭教育既不能因社会的功利浮躁而重考试成绩、轻文明习惯,也不能幻想“船到桥头自然直”,错过了文明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童年。
小学阶段是基本习惯形成期,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态度和行为,摆脱自我中心,讲礼貌、不自私、不任性;逐渐养成基本的文明礼貌的习惯,尊敬长辈、友爱伙伴、帮助弱小、遵守规则、合群合作。
家庭生活传承文明家风,潜移默化
家长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文明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因此,家庭成员都应该以身作则,注意文明礼貌,形成文明家风。小学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将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融入平时的家庭生活中。
(1)诵读儿歌法。中国古代有诗教的传统,留下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诗篇。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优秀篇章,让孩子朗读、讲解、吟诵,使之明白文明习惯的意义,注意文明举止。
(2)讲故事法。童话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可以与孩子讨论交流“你觉得故事中主人公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或者“你觉得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做?”通过故事情境帮助孩子提升辨别言行对错的能力。
(3)实践体验法。在家中和外出时,家长可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礼仪实践的机会。例如去看望爷爷奶奶,为外公外婆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兄弟姐妹一起为全家人分水果等。
家庭交流中及时评价激励,持之以恒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文明言行、良好素养,家长应该及时鼓励,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可以设计“文明银行小存折” “21天好习惯表”等形式定期评价、记录,用精神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不文明言行,要用生动的事例说明道理,让孩子感受文明习惯能带给自己与别人快乐,不文明言行会带来苦恼。
(本文节选自知识出版社《家庭教育关键词小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