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文学

源远流长的无锡孝文化

  □张颂炫

  无锡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泰伯。泰伯三让天下,其根本原因就出在一个“孝”字上。于是,《论语》中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之后,又有季札以孝悌之道让国的佳话,可以说,泰伯、季札是无锡孝文化的滥觞。

  因此,无锡的孝文化在江南一直有着突出的地位,不仅绵延千年,而且很有地方特色。先从传说说起吧。我小时候是个民间故事迷,听过许多流传在无锡民间的关于至孝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流传在锡南一带的“孝子背母”故事,至今难忘。据说,无锡锡南一带原来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其北为开化乡﹙亦称开花乡),南为结籽乡。能开花结籽的,当然是个好地方。一日,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下凡间巡察民情民风。这位老兄办事特别认真,竟然把自己扮成一个老乞丐,名为乞讨,实为暗访。在当地受尽冷遇时,他得到了一位虽然穷却很孝顺老母的秀才的接济。告辞那天他对秀才说:“如见太虚庙前石狮眼中出血,你就背上老母向北跑。”秀才听罢便记在了心上。秀才孝顺老母,每天都要去察看狮眼。这事传出去后,村上一个屠夫出于恶作剧的心理,有一天故意将猪血涂在狮眼中以戏谑之。秀才看到这个情况后,立即背上老母向北逃去。就在那个瞬间,地裂山崩,结籽乡顿时大水奔涌,巨浪紧追秀才而去。秀才背着老母狂奔,终于由于体力不支而跌倒,秀才想这一回我和老母命将休矣。不料洪水竟然在他身后转弯而走,形成了今天锡南的半岛状地形。这个传说在太湖流域非常有名,被沿岸各地演化为多种版本,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孝文化在无锡这方水土是很有影响力的。

  有关孝方面的传说远不止一个,可以再举一例。无锡东鹅真荡一带有一个“孝子鱼”的传说,流传也很广。相传在战国时期,这里有一个渔民在为病母剖鱼煮粥时,发现有群小鱼萦绕渔船漫游不散。纳闷之余,心想这群小鱼是不是被捉的这条鱼的孩子们呢,它们一定是不舍母亲被杀吧。渔民为人至孝,见此心中不忍,可是又担心病母挨饿,左右为难之际将此鱼一剖为二,母食半爿,放生半爿。上天感其德行,赐半爿鱼生命,于是就有了一种只有半爿身体的怪鱼,繁衍生息在荡中,它们被当地人称为“孝子鱼”。

  民间传说毕竟有虚构之处,不过,无锡也确实有名垂史册的孝子。无锡人都知道惠山祠堂群中有一座“华孝子祠”,祭祀着无锡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华宝。华宝是东晋南朝人,《南史·列传第六十三·孝义上》载:“(华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晋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行谓宝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宝年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宝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这是史实,说的是华宝因父亲命丧战场,不能为其行成人礼,便终身扮作童子不婚不娶的故事。齐高帝萧道成知道后,于南齐建元三年(481年)降旨,赐华宝故宅“孝子”匾额。唐时改宅为祠,北宋又将华宝与《南齐书》所载无锡另外两位大孝子——怀母茹素的薛天生、念父不絮的刘怀允合祀一处,称“三贤祠”,明代重建时改为“华孝子祠”。

  虽然近代以来不断有人诟病三贤,讥其迂腐不化,但是,评价历史人物,是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的。要看到在南北朝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中,尤其是在刘宋皇室周而复始的父杀子、兄戮弟的恐怖氛围之下,无锡三孝苦行僧式的孝悌之风,是难能可贵的。取宋而代之的萧齐王朝对华宝的推崇备至,虽然有其政治深意,但是,提倡孝道,也是弘扬传承儒家文化的道统,是正能量。至于《明史》中所传的无锡二孝子,则显示了明人对义烈之孝的肯定。故事是这样的: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入无锡,冲进了孝子蔡元锐、蔡元铎家中,蔡元铎急忙扶父亲躲到屋顶,蔡元锐则被抓获。倭寇逼问父兄下落,元锐誓死不言,惨遭杀害。次日,不知兄长已被杀害的元铎冒险带重金去倭寇营中赎人,也不幸致死。二人的孝悌之德传遍四方,嘉靖三十八年,朝廷特予以旌表。

  正史之外,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中也有无锡孝子的身影,一些“二十四孝”的传本中认为,“刻木事亲”的丁兰是无锡荡口人。丁兰幼年丧父,事母如父,母亲去世后,又雕刻母亲木像,事母如存,被视为二十四孝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代表。民国新生活运动中出现的《女子二十四孝图编》中也有一位无锡的孝媳——明代无锡人夏诚明的妻子王氏。夏家贫困,夏诚明不得不离家谋生,恰逢荒年,王氏只能靠日夜纺织,赚钱买粮来侍奉公公和小姑,自己却偷偷地以糟糠和野菜充饥,直到有一天小姑偶入厨下,见状感动大哭。乡人尊重王氏之孝,有位贡生每次路过王氏门口,必于门外三揖以示敬意。此外,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无锡一盲一哑两位孝子,盲者磨粉为业,侍奉母亲有孝行;哑者行乞以养母,母卒后,每食必祭母。这些史料、笔记、传说都是对无锡孝文化的弘扬,十分可贵。

  从传说到正史以及民间故事中,我们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无锡人之所以向来以聪明﹑勤劳﹑能干﹑节俭﹑善良著称,这与无锡源远流长的孝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份优秀的孝文化遗产,为这份孝文化注入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