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太湖周刊 人物

“中国运河第一撬”研讨会在无锡梅村召开,300多人参与研讨、论证,寻求共识

中国大运河“第一撬”在无锡?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从古流到今,不少人认为,它以公元前486年夫差开凿扬州邗沟为始,但学界历来有不同的声音。2019年夏,在无锡伯渎河畔进行的考古勘探发现了梅里遗址,被确认为商周时期的遗存,与泰伯奔吴的年代基本一致。这一重大发现再次引发了中国大运河肇始之争:中国大运河“第一撬”在无锡?泰伯率众凿就的伯渎河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中国运河历史将被前推600余年?

  近日,由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国运河第一撬研讨会”在无锡梅村伯渎河畔召开。吴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吴氏宗亲共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探讨大运河的起始年代以及伯渎河与大运河的关系,深度呈现了大运河深远的历史文化。

  伯渎河可能是中国运河历史的开端

  中国最早的运河开凿于哪里?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介绍,早年史念海先生著有《中国的运河》,指出楚国的运河开凿是最早的,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时,楚令尹孙叔敖主持开凿了沟通江、汉的“荆汉运河”和联系江、淮的“巢肥运河”。有学者认为,江南运河开凿比邗沟更早,吴王阖闾建大城而开凿的护城河,就是最早的运河。也有学者认为,常州的运河是江南运河最早河段,因为在镇江口岸出现之前,这里是通江达海的捷径。也有说伍子胥开凿的胥河比邗沟早20年,应是最早的运河。

  在王健看来,就文献记载的可靠性而言,邗沟的记载最可靠。肯定了邗沟的意义,是不是就可以忽略邗沟之前的运河历史呢?“也不是。”王健认为,没有之前运河的开通,很难一下子就达到邗沟那样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水平。因而,广义上讲,初始的运河也是大运河历史的一部分。那么,中国最早的运河在哪里?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著名水利史专家武同举就曾指出,“征诸历史,最古为太伯渎(又称泰伯渎、伯渎河、伯渎港)”。“从目前来看,传说的‘太伯渎’,其始发地应该在无锡。”王健表示,太伯渎与大运河或有间接关系。他曾撰文论述过泰伯开运河传说的可能性和可信性,认为商周之际,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开凿一条港渎沟通自然河道,形成数十公里的运河,为农业生产和出行所用,也是有可能的。

  泰伯率众开凿的伯渎河有“运河”的基本要素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大运河无锡段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城区干流段北起吴桥,经西水墩、南门,南至清名桥,长约6公里。“在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有一支流,名为伯渎河,也应纳入中国大运河系统。”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振康说。关于3000多年前泰伯带领众人开凿伯渎河的历史,古代文献中有记载。无锡地方志专家郁有满介绍,最早记载吴太伯开凿泰伯渎的是后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郡太守糜豹奉诏修建太伯墓时所写的《泰伯墓碑记》,云:太伯“于是治城郭以为卫藩,穿浍渎以备旱涝,尚端委以治周礼”。郁有满解释,“穿浍渎”就是用引导疏水的方法,打通各条河流,从而产生新的河流。

  那么当年泰伯开凿伯渎河是为了什么?原无锡市水利局局长徐道清说,泰伯奔吴时,江南太湖地区水多地少,还是以渔猎为主的荆蛮之地。泰伯南迁带来了中原文明,他带领吴地人民“开泾凿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梅里开挖了“一渎九泾”。这“一渎”即为泰伯渎,它东通蠡湖(今漕湖),西入太湖,长25公里,是江南地区第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徐道清提出,泰伯渎当时就是一条规模较大、河线平直的完整河道,且两端沟通了蠡湖、太湖两个不同水系,因此,具有了区域性河道的特性。它的功能除了服务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外,还有地区间的水量调节和交通航运作用,这也就有了“运河”的基本要素。

  深挖伯渎河文明 助力运河文化带建设

  伯渎河地处京杭大运河北侧,它的西端通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经梅村至苏州境内,至今可以通航。专家们分析,泰伯渎不仅在吴地创造了良好的防洪、灌溉、排水、运输条件,对吴地农业发展和人民安居作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中原文明在江南的重现和发展,标志着吴地文明的开端。“要研究伯渎河,因为这是运河之运河。”研讨会上,市领导孙志亮希望对伯渎河的研究要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把历史做实,确立伯渎河为“中国大运河第一撬”的历史地位,证实无锡梅里是江南第一古镇。

  无锡市考古所所长刘宝山表示,经过考古考证确定了伯渎河不是一条自然河,而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而根据挖掘出土的器物,判断梅里遗址为商周时期的遗存,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与历史记载的“泰伯奔吴”等有一定的关联性。专家们认为,随着无锡梅里遗址考古的不断深入,将对泰伯奔无锡梅里和泰伯开挖太伯渎的文献记载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2020年1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正式施行。专家们认为,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加快,对伯渎河的研究与传播也应提速。“伯渎河建设是大运河建设的拓展与延伸。”江苏省文联民协副主席张丹提出,要寻找伯渎河文化的个性,研究伯渎河流域民俗文化在“第一撬”前后的演变,对于运河文化带建设有着突出意义。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