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慷
一大早,邻居老张就来打招呼:“你女儿从武汉放寒假回来啦?”我妻子说:“回来了,是从广州回来的。”
老张倒退了一小步,手往后挥了一下,他的家人把探出的半个脑袋缩了回去。
“从武汉又去了广州,然后从广州到上海停留一下,再从上海到无锡。这一路……”妻子本来想说孩子求学奔波多辛苦,怎奈老张说“赶紧赶紧……”
赶紧个啥,主动去社区汇报,为自己好,为家人好,也为社会好。
平日邻里打招呼机会很少,各家的情况只知一鳞半爪。非常时期,这一鳞半爪却如科幻片似的,可以放大,可以窥一斑见全豹。一有异样,感觉这豹子在门口溜达转悠,家里的男子汉便要出门瞧瞧,为的是保护好家人。
妻子恍然大悟,赶紧告诉老张,两年前女儿就从武汉大学毕业了,辗转到了广州读研。老张舒了一口气,眉宇张开,看得出,他眼里的“豹子”跑远了。
都宅着,女儿有些按捺不住。当年武汉大水漫溢,她这个大学生记者请缨上阵抗洪,让远在无锡的我酷暑里瞬间沁出一身冷汗。倒不是阻止这个热血青年的志愿行动,是因为她是旱鸭子,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那一个月,女儿发了30多篇稿件,新华网、人民网多有转载。她将“付出与收获”这个对等公式的结果呈现给父母。
其实这个对等公式还是我在很久以前教她的,告诉她,把这个公式做好,今后就能把人生中的许多奥数题顺利解出。我对女儿说,当你的热血还在时,一定要在关键节点发挥作用。
其实,心脏在蹦跳时,谁的血不热呢?那句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血总是热的”影响了我这半辈子。当看到比自己大整整三十岁的钟南山院士坐在火车餐车里看疫情资料,连夜赶赴武汉,我想象着自己若在八十四岁,是否还有这番壮士断腕上阵的魄力。国家让民众宅着,可还是有人在为了社会平安舍身忘我参加这场疫情防控。看到各媒体发的一线报道,父女俩真想参与其中。
然而,现实只能让我们在“网格”内生活,无论是邻居、亲友,还是同事,或者陌生人,许多的呵护、关爱竟然在短时期内集中暴发了。谁家的口罩没了,就相互支援;谁家的菜没了,这家抓几把去。不用上街,不去抢购,几句简洁的关照语,令人心暖。交通稀少了,交流密切了,冷寂的微信群热闹起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来助力,远程教育、智能医疗、抖音传递……让人宅得有滋有味。在万物皆媒的环境下,原来我们都是媒介的延伸,你不在一线,但你心系一线。万众一心,没有过不去的坎。
连日来,我的那些通信行业同事在昼夜奋战,我的笔触追随着一个个无眠的身影。他们在夜间传的图片、视频有些是模糊的,要在平时我可能会评价他们的摄影水平。但此情此景,我的双眼模糊了。他们为前线指挥者和抗疫战士提供了最清晰、无卡顿、低时延的视频网络,千万宅家者都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