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山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再次对“敬畏”一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人在宅家的日子里,重新好好审视自己:我们该怎样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曾告诫:“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言并非这位圣人生性胆怯,更非见识浅陋,恰恰是他以超越常人的智慧,提醒人们对于天地万物应有敬畏心。而此种敬畏不同于一般的畏惧,它带有几分特殊的敬重。
人们首先要敬畏自然。纵然人类被称作万灵之长,活动的范围和能量不断拓展,但因此想改天换地,未免过于自负。试看人类的伟大发明和创造,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可以说,人类再聪明,本身就是自然的作品,至今也仍是宇宙怀里成长着的幼童。相比宇宙的无限,人在某个时点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认清人类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自然界也是所有生灵的共同家园,而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同样需要敬畏。有报道说,有些病毒就是因为某些人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野味的口腹之欲,残杀其他弱势生命,而导致许多人遭遇困厄,甚至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事实上,近数十年发现的多种病毒,多源于对野生动物的无辜杀戮,破坏了自然界的“游戏规则”。因此,人类决不能妄自尊大,盲目排斥其他生灵,毕竟它们也有心跳,有痛感和悲戚,都有其存在的权利。
人们生活在世上,还必须敬畏规律。客观规律也是神圣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即使再强悍,仍然无法对抗规律,更别说创造或者消灭规律。曾几何时,人们以为能够牵着规律的鼻子走,可现实不会如此遂人意,它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
如果说规律非人类所创,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答案是否定的。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能被逾越、不可被变通、不该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既然颁布了法律、规则,就不能蔑视法律、戏弄规则。
除此之外,世上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敬畏。比如敬畏先贤、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道义等等。这些都涉及人们的基本良知和普遍价值观,丝毫轻视不得,也玩弄不得。不可否认,当下社会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一些人已不懂得敬畏,失掉了信仰。在某些人心中,最受敬畏和膜拜的是金钱,但这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早已缺乏信仰,也意味着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残缺。如果本该虔诚尊敬的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然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敬畏离不开外在的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所记载的不少都是古人对天、对地、对自然万物发自内心的敬畏。而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对于所有规律的遵循,则是因为人们的心中都有一条道德底线,这是不受良知谴责的最后屏障,也是人们决不轻易触碰和突破的界限。心中存有敬畏之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约束和忌惮;让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禁为。但愿人们常怀敬畏之心,善待所有生灵,与之和谐共处。而这也是为了善待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