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疫情防控已由省级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生活、生产都在逐渐回归正常。防疫期间,实体商企纷纷布局线上,通过直播营销、零接触配送服务等,弥补线下困局。原本热闹的演艺市场也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但无锡各院团在疫情期间积极谋划、调整创新,线上的文化服务没有“打烊”。
如今,重新起跑的实体商企和演艺市场,在线上线下间会如何发力?
实体商业
融合打响“复活战”
3月30日下午3点,苏宁易购的一位员工拿着手机,通过视频直播,推荐起商场里的六款电视产品。短短一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近2000人在线观看。像这样的直播导购,无锡苏宁平均一周要推出70场。市商务局提供的重点监测商场的数据显示:以百货为主的商场受疫情影响,销售额平均降幅达70%左右,而苏宁借助云商这一渠道,销售额降幅仅20%左右。
疫情渐缓,面对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商品的“云购”模式,实体商业是否会被抛弃?这一话题又一次成为商界争论的焦点。
“其实也不尽然。”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解释,虽然疫情期间线上销售非常活跃,部分实体零售企业也确实通过线上渠道挽回了一些损失,但消费主体还是由线下实体商业实现的。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增长3.0%,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5%。“线上会成为有力补充,但不会是实体主流。”该人士表示,疫情期间,线上业务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家的压力,但购物中心所具备的场景体验和社交功能是线上购物难以替代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结束停摆的商家,在重新起跑时都采用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如梁溪区商务局主推的春季购物季中,就以新零售形式来繁荣消费市场。梁溪区商务局人士介绍,通过新媒介和农贸市场、商场百货、餐饮店等开展合作,形成定期线上直播的系列消费,引导和刺激消费复苏。
做线上更多的是想引流到线下。进入3月份,无锡恒隆广场每周五都会在线上推出秒杀活动,已连续四周。从美妆系列到智能小家电,从名表到美食,每期一个主题,线上秒抢定金券,线下实付尾款。“从线上引流线下,棒的不得了。”无锡恒隆广场市场推广部人士坦言,这项活动不仅给零售带来了大批客流,而且很多消费者到店后不光是拿秒杀的东西,还带来了二次消费。
商务部门人士表示,构建有温度的线下体验场景,再利用线上传播途径释放消费信息,最终形成线上与线下的生态购物闭环,才能更好地抓住消费热情。
(文君)
演艺市场
文化服务“不打烊”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事实上影响着演出市场的方方面面。无锡大剧院已取消25场演出,退票8000多张。无锡市人民大会堂2月至5月,近40个演出合同取消。没有了来来往往的观众,剧院里显得异常冷清,但线上的文化服务却没有“打烊”。
无锡大剧院携手保利票务适时推出了“保利云剧院”,让观众线上免费观看戏剧、戏曲、音乐会等,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市人民大会堂和市锡剧院也在微信公众号上坚持推出“锡剧经典欣赏”,希望激发观众兴趣,期待疫情结束后他们能走进剧场。同时,以精品剧目创作为抓手,未来的文艺演出将有更多的呈现模式。市锡剧院今年将拍摄锡剧电影《江南雨》,目前剧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当疫情过去,如何最大程度地让线下和线上渠道相互作用,打通线上线下的演出产业链,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
一年之计在于春。市锡剧院今年的演出计划正有条不紊地筹划与推动。“今年要加工修改《惠山泥人》、完成《蘩漪》巡演、创排原创剧目《泰伯》,筹备创作红色题材剧目《素笔丹心》等。”副院长蔡瑜表示。眼下,剧院着力打造的青春版《狸猫换太子》正排练得热火朝天,无论是演员还是乐队阵容,均由青年演员挑大梁。主演王子瑜介绍,2月疫情暴发期间,剧组响应号召居家办公,主创们在家中开展创作,演员们在家中自行研习剧本、熟悉角色,上周正式进入排练阶段。据悉,该项目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计划于年中首演。
市歌舞剧院的排练厅里也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踮脚声、跳跃声、音乐声和打拍子声……舞蹈演员们在特殊期间的复工排练井然有序(上图)。负责人厉以俐告诉记者,原本今年2月剧团要去美国洛杉矶进行演出,因疫情没有成行,现在正快马加鞭地创排原创舞剧《运河泱泱》(暂定名)。“第二届江苏运博会今年要在无锡举行,除了这台舞剧,我们还承担了开幕式的表演以及运河沿岸的巡演。”厉以俐介绍。
(陈菁菁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