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点心之中用点心

  □吴翼民

  百味中国特色旅游小吃揭晓,无锡市送选的“M小笼包”“H大包”和“A老式面”成功入选。

  “H大包”在无锡家喻户晓,品质优良,价格亲民,自然众望所归;“老式面”是无锡传统美点,传承百余年,起始成名于拱北楼,现在却弘扬于一家新派的酒店。当然,拱北楼依然以“老式面”驰名遐迩,笔者也好这一口。记得吾父早年曾呼朋引类多次从苏州乘火车到无锡拱北楼吃一碗老式面呢。按说苏州的面条绝对傲视江南,可无锡的“老式面”独树一帜,居然吸引了苏州的吃货,可见其魅力大啊。我曾在中原品尝过河南的烩面,那面条筋道滑爽且不说,主要是烩在面条里的菜肴诱人,牛羊肉和各种蔬菜把面条烘托得美不可言。我忽有所悟,无锡的“老式面”不就是中原烩面的递进?彼为烩面,此为汤面,同样以菜肴烘托面条,猪肚、蹄筋、肴肉、虾仁……在乳白色的汤面中闪烁有致,让人食欲大开。吃这面条还附有汤匙,供喝鲜美的高汤之用,较之烩面,似更符合江南人的口味。

  “M小笼包”在无锡实在是名不见经传,店面局促于一个居民小区。店主来自盱眙,原是位装室外空调的打工仔,后来加入了点心行业。且说盱眙本是弹丸小县,近年却成了龙虾之都而名闻天下,可这家店主没有去做龙虾,而是涉足了素有“小笼包之都”美誉的无锡城的小笼包行业。无锡的小笼包行业正处于群雄逐鹿的当口,本地人、外地人纷纷入行。一个外乡人难道不识深浅?

  我是搞文艺和戏曲的,十分欣赏传统经典锡剧《珍珠塔》。锡剧《珍珠塔》迭经一代代艺术家的精心打磨,近乎完美。比方“赠塔”一折,方卿受到势利姑母的奚落,愤而离开陈家,其表姐陈彩娥追上他,在后花园假托捎点心孝敬舅妈而将价值连城的珍珠塔私赠给了方卿,不便点穿而嘱咐再三。方卿误以为表姐“芥菜籽肚肠量器小”,陈彩娥于是用双关语关照“点心之中有点心”。

  由此我想到“点心之中用点心”的经营理念。其实何止于做点心,这也应该是所有经商者们的信条,在无锡的前辈中就大有人在。无锡工商大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就是表率,他俩被誉为当年中国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穿衣吃饭乃民生首要,他们就紧紧抓住,为民造福。他们当初在无锡经营的茂新面粉厂就非常出挑,生产的“兵船”牌面粉畅销国内,还在东南亚名声卓著。面粉好,荣德生亲自把关产品质量是一大关键,他每天清晨到厂里吃一碗清汤面疙瘩,纯面粉而没有任何佐料,以此来品鉴每天的面粉质量,确是“点心之中用点心”的先驱。试想想,荣氏弟兄本是出自无锡荣巷的农家子弟,经努力,一跃成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代表,靠的什么?靠的是人品和奋发图强,靠的是持之以恒的“点心之中用点心”。

  在最江南的点心业里分羹一杯,从业者甘苦寸心知。为了做好馄饨,据说锡城有店主吃遍了全市的馄饨店,决定用无锡传统的手推皮子来增美皮子的口感,宁肯加大人工成本,也要做出良心皮子来。我联想到前年在香港铜锣湾品尝到的正宗虾仁云吞,云吞本身和汤水皆优,皮子自然一流,乃知香港的商家也极是重视商品质量和品牌效应哩。

  商情瞬息万变,你方唱罢我登场。几十年后本土点心经“远缘杂交”,“基因”变得更加优秀,未尝不是好事,相信国家级老字号们也是不甘落后的,必会进行新一轮的较量,一如鹿苑引进了狼,鹿反而变得强健。

  清代有位文学家赵翼写过一首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的是诗歌唯有创新方能领得风骚,天下万物莫不如此,推陈出新是永恒的法则,一款小小的地方风味小吃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