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保健周刊

抛开年龄的束缚,去探索更广阔的人生

活得漂亮的人,都有“无龄感”心态

  近年来,独自一人勇闯西藏的85岁身患糖尿病的罗奶奶,93岁还开着一辆红色法拉利飙车的著名画家黄永玉,两位60岁的老人自发组成“时尚奶奶团”,都将自己穿着旗袍游巴黎的视频传上网络尽显东方柔美风姿……这样的新闻每次都会在朋友圈刷屏,这些“无龄感”的人物,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事迹、形象和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次次给大家带来震撼。人们逐渐认识到,只要秉持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无论任何年龄,都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记者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无龄感”人物。

  什么是无龄感

  作家三盅这样定义“无龄感”:人抛开自己年龄的约束,跟随着自己的心意,让自己保持并拥有一份与年龄无关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

  无龄感,并非指外表上的显年轻或是逆生长,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活态度。无论何时,无龄感人群都保有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没有那种阅尽千帆的沧桑老态,永远有着年轻的进取心和好奇心。生命会衰老,但生活永葆活力。

  不按人们的刻板印象塑造自己的作为

  再过几天蒋志辉年满63岁。在一般人印象中,年满60岁就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开始享受老年人待遇。做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似乎都有不言自明的“规矩”。因此他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在健身房锻炼时,同龄人劝他“威休休点”,“这把年龄,不要这么拼了”。他20多年来一直坚持健身,而且运动量堪比参加比赛的选手,饮食、作息习惯也与他的身体相匹配。例如他每天至少要吃10个鸡蛋的蛋白,假如其他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他还会再增加几个鸡蛋。可按传统观念他这个年龄的人每天最多吃两个鸡蛋。他告诉记者,有时在健身房听到有人用刻板印象议论自己时,内心非常不爽。“教练会指着我对年轻会员说:‘你们看看,蒋老师还在那样地练!'虽然教练本意是拿我做年轻会员的榜样。但这样的话在我听来,潜台词就是:蒋老师老了!”

  蒋志辉说,虽然岁月染白了我的头发,但我并不觉得就应该按刻板印象去塑造自己的形象。我的内心是什么感觉,我的体能是什么状态,我就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形象。我的着装也与20多年前没多少差别,平时穿休闲服较多,即使穿正装,只要不是重大活动,也很少再系领带。我真觉得一切与20多年前没啥两样。蒋志辉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飞越时空》中写道:“时间就是一把尺,假如用它来丈量自己的生命,你就渺小得一无所有。假如用自己的生命去丈量它,它就可怜得不屑一顾。时间就是一把剑,假如你畏惧它的锋利,它会让你里里外外感到伤痛;假如你欣赏它的光芒,它将时时刻刻照耀着你,最终让你腾烟飞芒。”

  不给人生设边界,过好每一个当下

  英国保柏(BUPA)健康组织曾对12个国家进行公众调查,在45岁至54岁的中国女性中,有54%的受访者自认为“上了年龄”。然而,在其他国家,七成以上的受访者却相信“65岁尚属未老状态,仍要享受活力人生。”

  55岁的戴君就是不给自己年龄设限的“无龄感”人士之一。她说,人这一辈子,能遵从自己的心愿,活在每一个当下,让自己开心,与自己和解,就是一件幸事!

  她不到50岁选择了从原单位提前退休。别人以为她抛弃稳定的收入、更高的职级,社会的职业认同等,是为了提早颐养天年,可她觉得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腾出时间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更重要。她一边开始创业做国茶的经销商,一边重拾年少时文艺爱好学起了古琴。茶艺、琴艺这些传统文化或许更契合她内心的需要:茶在倾泡中的灵动、如同巡城点兵;缕缕芬芳,在杯盏间袅袅升腾。这是茶的美学。架一樽古琴,弄弦静心,一音入耳,万事离心。这是琴的涵养。

  期间,她又开设了古琴分馆,并开始学习工笔画和书法。虽然忙碌,但不管是做事业还是发展兴趣爱好,她都不给自己定目标下任务。每天,她在泡茶品茗、抚琴弄弦、描摹晕染中享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以茶为媒,将传统的茶饮风俗与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打造与城市相融合的生活美学,让人们通过茶、琴、画的生活来清心修身、怡情养性。

  打破年龄壁垒做更好的自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老年群体总体上都比较认同“无龄感”的生活模式,可具体如何实现呢?无锡老年学学会会长、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赵向红提出了她的看法,她认为“无龄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时间,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无龄感”是一种生活态度,老年人身体可以衰老但心态不衰退,要保持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愿意去试去玩,保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无龄感”是一种生活方式,老年人在生活中应保持独立,终身学习。可以主动打破年龄的壁垒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更好的自己,探索更广阔的人生。(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