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充分利用资源 打造特色课程

劳动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补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农村的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不说,甚至到了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的地步,更别提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了。针对这一现状,惠山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都在不断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努力让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补钙”。

  ●农村孩子也需要农事教育

  “充分利用周边农村的资源,进行农事教育,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做法。”阳山中心小学校长周维敏说。为此,该校专门开辟出一块1500平方米的小桃园,孩子们向桃农学习,桃花开了去点花,桃子稍微长大些就给它套上防虫的袋子,成熟的蜜桃摘下来,除了自己品尝,还送给附近驻地的解放军叔叔一起分享。

  前洲北七房小学的“莲溪农家园”里种了玉米、冬瓜、青菜、黄瓜、长豆、苋菜……农村一年四季常见的蔬菜瓜果,这里应有尽有。“农村的孩子从小学做农村的事,平整土地、播种育苗、施肥除草、浇水捉虫……这些活儿都要学。”校长李彩萍说。

  钱桥中心幼儿园自2015年秋学期搬到新园后,“快乐农场”就成了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虽然每个班级分到的种植园地面积小,但老师们把已经很小的地块分成更多小块,让种植的种类更丰富些。

  通过农事劳动,学生们不仅认识了基本的农作物,了解了农作物的一般生长过程,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格,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劳动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少年农学院”是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三大特色校本课程之一。他们把科学探究和农事劳动通过农学院有机结合起来,该学院的农展馆、美食工坊、微农场、农具小木屋、无公害检测屋等用来供学生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红领巾小桃园、养鱼塘、方桌田、爱心林等是学生参与劳动体验的实践基地。近十多年来,学校依托“少年农学院”实践基地,着眼于对学生21世纪基础性技能的培养,以“儿童视角 成全成长”为核心,致力于“少年农学院”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江苏省首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立项项目。

  同样获得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立项的还有石塘湾中心小学的“快乐劳动者”叙事成长行动项目。该项目以占地十多亩的“葑溪耕读园”为研究载体,园内大棚种植着蔬菜瓜果,学生在这里感受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打造出“五谷集结号、水果总动员、花卉大观园、蔬菜新天地、多肉俱乐部、农具博览馆”等主题劳动教育基地,并通过开展“快乐研究员”“快乐设计师”“快乐劳作者”“快乐美食家”“快乐抱抱团”活动,让学生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激发情感、培养品格,从而快乐成长。

  长安中学的“劳技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是无锡市普通初级中学中唯一被评为省级课程基地的项目。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初一年级家政综合课中设置布制品设计与制作,初二年级的技术初步课中设置木制品设计制作和园艺,在初三年级的技术初步课中设置电子电工等,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每两周上一次课,每次安排两课时,每月底都有进度月反馈,以便教师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这些项目既是劳动教育,也为学生们将来踏上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使办学特色更亮眼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积极探索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劳动三类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地落实。“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框架下,立足校园的真实情景,制定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介绍,学校以研创式大任务课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通过系列课程落实生产劳动教育。同时,通过家校合作途径开展生活劳动,通过社区志愿服务途径开展服务劳动,保证每周1节劳动课,“有了课时的保障,才有劳动教育落实的空间”。

  虽然在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但省锡中实验学校第二小学学生一样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体验劳动的价值并爱上劳动。他们根据学生不同年级设计了不同内容,一年级整理书桌,二年级整理衣柜,三年级拖地扫地,四年级收拾房间。正所谓“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学校为创造性地实施劳动教育开辟更多途径。

  长安中心幼儿园充满生机的“一米菜园”, 是与儿童、家长共同规划, 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劳动项目小组,从“认领种植角”“我给菜园做标牌”“我是小花农”“最美种植园地”等和儿童一起经历种植的全过程。

  劳动教育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惠山区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劳动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力地推进了惠山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张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