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生活中的文学要为大众而歌

  上周六,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半岭松风》新书分享会在百草园书店南长街店举行。此次活动由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文旅融媒中心和无锡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该书作者、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包松林向延安无锡枣园中学捐赠了100本新书。无锡市作协主席黑陶认为,包松林对生活、对文学的虔诚、端正之心,令人动容。“他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这本超过33万字的《半岭松风》,是他奉献给读者的心血之作,也是他个人文学创作之路上的重要收获。”

  包松林幼年时随父母下放至黄海边的东台,在农村度过了童年。正是那段艰苦岁月,把他磨砺成为一个吃苦耐劳、质朴无华、向上向善的人。包松林对写作的热爱伴随着他的成长。小学时,他的作文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读。高中毕业后,包松林在工厂里干过十年,写作是他生活中最好的调剂。到机关工作后,对文字功底要求很高,他不断拓宽眼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社会学,包松林的写作进步很快。

  包松林的散文集命名为《半岭松风》,文出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最后一句“半岭松声万壑传”。“不能忘了曾经穿过的草鞋。”包松林已过知天命之年,人生过半,如登了一半的山,此时回头看走过的路,也是为了走好前方的路。《半岭松风》收录了百余篇散文,由水墨江南、麦穗时光、亲情绵长、山河烟岚、厚德生香、文史沧桑、海外云帆七章组成,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半个世纪的生活脉象。作者把生活比作一棵树,往事如落叶会凋零,他所做的,就是把落叶捡起,记录成文,让生活之树常青,让自我得到净化和升华。

  翻开《半岭松风》,《鸬鹚渔歌巡塘河》是作者跟捕鱼人聊了三个早上写出来的,记录了江南水乡的变化,饱含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布达拉宫的守望》是包松林一次休假时,带着刚参加完中考的儿子,乘了47个小时的火车前往西藏的所思所感;《包公祠前》是包松林在合肥参观包公祠的深刻感悟,作为公职人员,又是包氏后人,他走在包公祠内,感受着先贤的忠诚、廉洁、担当,形成文字的过程,他的精神又一次得到洗礼。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张颂炫说,散文贵在一个“真”字。中国作协会员吴翼民评价包松林的散文,“可以触摸到他一无杂音的脉动和拳拳赤诚的心迹”。包松林自己总结的散文写作要领:一是真实,反映生活的本真;其次是向善,提高文学的纯度;第三是审美,文章要传递美,给人以美感;最后是在场,即亲身经历,站得高,也要沉得下去。他认为,生活中,文学一定要站出来,反映时代,为社会、为大众而歌。(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