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人才办日前披露,自2016年至今,在热火朝天的数十场(次)“创投无锡”路演中,共为74家优质企业相继获得总额达18.89亿元的融资,令“人才+金融”这种赋能形式成为时下最“吃香”的投融资渠道之一。在此政策环境吸引和市场机制培育下,锡城一大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企业”正茁壮成长。
几乎每家民营科企的背后,都站着许多创业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和科技企业一起,成为民企崛起的主力军。当下,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实施“质量升级”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双创”中脱颖而出的“四新企业”,无疑将担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在此过程中,助“四新企业”获得融资至关重要。
纵观“创投无锡”,虽发轫于国内制造业艰难爬坡之时,但一路走来步履铿锵,勇敢地支持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因为对于投资人而言,无锡是长三角乃至全国闻名的创新创业沃土,在这块制造业高地上开拓、耕耘、播种,只要资本金融与人才项目“看对眼”,就意味着“喜结良缘”,可见收获。“变追求短期收益为追求长期收益,变财务投资为价值投资”,这就成为数十场(次)各类“创投无锡”路演成功的注脚。据悉,截至目前,通过“创投无锡”平台获得融资的“四新企业”中,绝大部分均“发育良好”。
此外,走好创投之路,投资人不啻是把钱给项目,而是要给资源给服务。在高质量变革成为经济发展主旋律时,创投机构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扮演好“三种角色”:第一种,做创业者的肩膀,让他踩让他靠;第二种,做创业者的眼睛,发现他没看到的趋势和问题;第三种,做创业者的桥梁,帮他搭建相关人脉关系,包括后续融资。实践证明,在“创投无锡”所牵线的项目中,不少创投机构的“跟踪服务”非常到位,无不体现“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特质。
当然,“创投无锡”一路走来并不一帆风顺,其间也发生了“失败”的个案,导致有的民营科企“骑虎难下”。这就需要创投机构从“募”“投”“管”“退”的全链条上进行系统性变革。特别是对于创投这样一个“特殊商品”,在运作中必须遵守“商品”的规则,以期把“商品”找到最好的“买家”。围绕这一“特殊商品”的生成、打磨、售卖,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打造一批优秀创投品牌,并努力将碎片化转为系统化,引导管理和服务走向法治化,这乃是今后“创投无锡”应该努力完善的方向。(东流)